四大花旦

中国戏曲曰:“生、旦、净、末、丑。” 旦角是京剧的主要行当之一,女角色的统称。四大花旦主要是指戏曲界的四位名角花旦,四大名旦的表演艺术各有特色,每人都有自己的代表剧目。

上世纪“四大名旦”: 1931年由上海《戏剧月刊》发起征文评论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梅兰芳以565分的成绩名列榜首,程砚秋获540分,荀慧生获530分,尚小云获505分。次年,长城唱片公司约请“四大名旦”联合灌制《四五花洞》唱片,他们这次珠联璧合的合作,使“四大名旦”之称得到社会的公认。


梅兰芳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0月22日,

梅兰芳活动照(1931--1960)梅兰芳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京剧世家的旧居。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也常跟着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戏。

光绪三十年(1904年)8月17日,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工花旦,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清宣统二年(1910年),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演绎生涯

梅兰芳合照宣统三年(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第一次与谭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桑园寄子》。

民国二年(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10月31日,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等戏,11月16日第一次贴演扎靠戏《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轴戏,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开始研究新腔并学习昆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条。

民国三年(1914年)1月,在庆丰堂与王蕙芳同拜陈德霖为师 。又先后从师乔蕙兰、李寿山、陈嘉梁学习昆曲。又从路三宝、王瑶卿学戏。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尝试创编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梅兰芳对化装、头饰方面进行了改革。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一个多月。

民国四年(1915年)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邓霞姑》,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园首演创编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梅兰芳则把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梅兰芳开始学习绘画,绘画老师画家王萝白。此后,又结识了画家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陈半丁、齐白石等。同时并与收藏家朱翼庵订交,广泛观赏书画和古器物。

民国五年(1916年)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的新戏《黛玉葬花》,4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创编时装新戏《一缕麻》。同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

民国六年(1917年),梅兰芳创编了神话歌舞剧《天女散花》。

民国七年(1918年),梅兰芳移居上海,演出《游园惊梦》。梅派《游园惊梦》堪称中国戏曲艺苑中的奇葩。同年创编演出了《麻姑献寿》、《红线盗盒》。

民国八年(1919年),余叔岩在正乙祠为母亲祝寿办堂会,梅兰芳反串吕布在此登台献艺。 4月至5月,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携同“喜群社”访问日本进行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12月应近代实业家张謇邀请,第一次到江苏南通演出。

民国九年(1920年),第一次拍摄无声电影《春香闹学》。

民国十年(1921年),年初,与杨小楼合作组织“崇林社”剧团。年末,与福芝芳结婚。

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15

日,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创编新戏《霸王别姬》, 10月15日至11月22日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率"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演出。

民国十二年(1923年),首创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上二胡,使京剧音乐更加丰富,11月在北京开明戏院上演创编新戏《洛神》,11月在北京真光剧场上演创编新戏《廉锦枫》。

民国十三年(1924年)5月,在北京寓所接待印度著名学者、诗人、作家泰戈尔。演出结束后,泰戈尔用孟加拉文题诗一首,又亲自译成英文送给梅兰芳。后来经北京大学精通孟加拉文的吴晓铃、石真教授将原诗译成了汉文白话诗。10月9日至11月22日,梅兰芳应日本帝国剧场社长邀请,第二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

民国十四年(1925年),创编新戏头本、二本《太真外传》。

民国十五年(1926年),创编新戏三本、四本《太真外传》,在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梅宅接待来访问的瑞典王储夫妇。

民国十六年(1927年),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创编新戏《俊袭人》,经当时的银行家冯耿光证婚,梅兰芳迎娶了孟小冬。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6日,在北京中和戏院首演创编新戏《凤还巢》,夏季,在北京编演了新戏全本《宇宙锋》,第二次赴香港演出。

民国十九年(1930年)1月18日至7月,率“承华社”剧团部分演员经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赴美国演出。先后在西雅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与余叔岩、齐如山、张伯驹等人创办“国剧学会”,第三次率团赴香港演出,同年与孟小冬解除婚姻关系。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抗金兵》。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21日至4月21日,率剧团赴苏联演出访问。在苏联先后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会面,四月至八月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后经埃及、印度回国。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26日,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生死恨》。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年初,携家眷和剧团演职员再次赴香港演出。全家留居香港。

民国三十年(1941年),蓄须明志,息影舞台。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年夏,由香港返回上海。从此,杜门谢客。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至11月,在上海联华三厂拍摄彩色片《生死恨》。

文艺工作

1949年,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7月,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9月30日,当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

1951年4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7月,全家从上海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1号。(现梅兰芳纪念馆) 

1952年12月,出席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与苏联著名舞蹈大师乌兰诺娃在北京会面。

1953年10月,梅兰芳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4年9月,梅兰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1955年1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京剧院院长,4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为梅兰芳周信芳举办了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2月—8月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戏曲片,12月制作完成。

1956年5月26日至7月16日,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邀请,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和帮助下,组建了阵容最强大的访日京剧代表团,梅兰芳任团长。这也是梅兰芳第三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

1957年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6月7日,国际舞蹈协会主席海尔格来到北京授予梅兰芳荣誉奖章。7月9日,梅兰芳担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晚年生活

1959年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创编新戏《穆桂英挂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1月21日,《游园惊梦》彩色电影片拍摄完成,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 

1961年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7月9日,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学院院长,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主要成就

京剧

梅派艺术

梅兰芳创造的京剧梅派艺术,不仅是中国京剧与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而且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派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自是得益于时代的机遇,当时北京精英荟萃,戏楼茶馆云集,在梅兰芳缀玉轩聚集的 “梅党”也各显其长,盛举共襄,进而成就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和他的梅派艺术。

“梅派”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兰芳是京剧旦行创宗立派第一人,革新精神,是梅派艺术的首要特征。“梅派”主要是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创造和发展,使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臻于完美的境界,成为旦行中影响深远的流派。常演梅派代表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 

在唱腔上,梅兰芳从思想感情出发处理唱腔,一是使老唱腔有了新意,由于他的嗓音高亢清亮、圆润甜脆,音域宽广、音色纯净,加上按音律来处理唱腔,使人听了觉得无腔不新颖,又无腔不熟悉,既悦耳动听,又十分和谐。他对传统戏的唱词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但改词不改腔,因为唱腔是观众熟悉的,腔虽没改,但却是从剧中人物感情出发把词有所改变。二是梅兰芳创造的新戏,安排的新腔,同样能为观众接受,也是因为所创唱腔符合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情带声,而不是用新腔去哗众取宠。

梅兰芳在京剧表演中选择了新旧相融合,在传承中去其不美与低俗,留其精华与清雅来积极学习与吸纳。梅兰芳所创造的“梅派”道路,也和其他流派创造者一样,先是走承师之道,而后在承师的基础上,走自己的创新道路。梅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抓住某一个特点很难抓,讲究的是范本之美,无论一招一式、一字一腔、发声运气都强调非常规范。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深化和进步,除了名师的指点,更得力于看戏。注意吸收前辈艺术家们的宝贵经验。梅兰芳认为一面观摩一面学习的方法,是每一个艺人求得深造的基本条件。他运用艺术手段自然、和谐、圆活、洒脱、出神、人化,富有节奏感和塑形美。他的表演艺术特点是质朴中见华贵,端庄中含俏丽,淑静中蕴情致,妩媚中显大方。 

梅兰芳在表演《红线盗盒》中的“剑舞”、《西施》中的“羽舞”、《麻姑献寿》中的“袖舞”、《木兰从军》中的“戟舞”、《思凡》中的“拂舞”、《抗金兵》中的“戎装舞”这些多为反皇权、反暴政、反侵凌的内容剧目时,表现出中国古代受压迫妇女的苦难、挣扎与反抗,展示出梅兰芳所塑造中国古代各类女性形象的艺术才能。《汾河湾》中,他塑造一位苦守寒窑、痛失爱子的贤妻良母,《刺虎》中,他塑造一位舍生忘死、代主出嫁的复仇宫女,《打渔杀家》中,他塑造一位不堪苛政、走向反抗的渔家女儿,《宇宙锋》中,他塑造一位佯装疯癫、违抗圣命的名门闺秀;《虹霓关》中,他塑造一位武艺高强、被爱所伤的痴情女子;《贵妃醉酒》中,他塑造一位天生丽质、一度失宠的宫怨妃子。在京剧和昆曲中的一些经典的武打、舞蹈片段,都体现梅兰芳在舞台上多方面的技艺和擅长。梅兰芳饰演的晚年穆桂英,气度凝重,感情沉沉,唱、做艺术登峰造极,令人叹为观止。他晚年的艺术风格不似中期那样色彩浓艳,而趋于清淡含蓄,更富有内在的魅力。这标志着他的舞台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梅兰芳的一生,体现了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他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了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在音乐、唱腔、台词、舞蹈、舞美、服饰、化妆乃至理论教学方面都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和实践积累,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中国四大名“旦”之首

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梅兰芳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称“梅派”,影响很大,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合称“四大名旦”,推为首席。旦行立派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兰芳成为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 

书画与戏剧结合

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活动的水墨画,应该从绘画中吸取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于是他研习作画并向一些绘画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齐白石,而齐白石又非常喜爱梅兰芳的戏剧。齐白石对梅兰芳而言是亦师亦友。

梅兰芳先生的一生是精彩的,将艺术和生活,和兴趣走到了一起,让中国传统书画走进戏剧,扩展了艺术领域,同时将原有的艺术壁垒打破,开创出新的 出路,并将这种新式事物传到了国外。 

戏曲理论

梅兰芳一生主要从事京、昆表演,创作了一批时装戏和古装戏,加工整理了一批传统戏,如《牢狱鸳鸯》、《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嫦娥奔月》等。他对中国戏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之于戏曲理论的贡献仅是其中一面。

梅兰芳提出了“中国戏剧之三要点”:

第一点,西方戏剧与中国戏剧的隔阂是可以打破的。

第二点,中国戏剧的一切动作和音乐等,完全是姿势化。所谓姿势化,就是一切的动作和音乐等都有固定的方式。例如动作有动作的方式,音乐有音乐的方式,这种种方式,可作为艺术上的字母,将各种不同的字母拼凑一起,就可成为一出戏。但是中国戏的演员们,都不被这种字母所束缚,他依旧可以发挥他在艺术上的天才与创造。

第三点,中国(戏)未来之趋势必须现代化,并不一定是戏剧、本体的现代化,是要使剧中的心情和伦理成为现代化,如背景与灯光也可使其成为姿势化,使其有固定的方式来表现剧中各个情绪,这是中国戏剧今后可试验的途径。

这三点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为中国的京剧传承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梅兰芳先生的理性阐述,根植于中华民族文艺理论的沃土之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是一份难得的戏曲理论遗产,不仅对梅兰芳京剧表演理论体系的总结至关重要,而且丰富了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值得深入总结研究。 

书画

梅兰芳的画清丽秀雅、神形兼备,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在抗战时期蓄须铭志,曾以卖画为生计。 梅兰芳先生的书法虽没有他的画出名,但是其书法功底深厚、清静隽秀。以行楷书为主,小楷尤精。小楷风格来源于《乐毅论》《黄庭经》《十三行》等二王小楷,并伴有唐人写经笔意。 

艺术影响

梅兰芳京剧改革及其对戏剧文化的影响

京剧改良运动从1900年到1918年间前后历时十多年,吸引了为数众多的文人志士、演艺界人士参加,京剧改良理论重视戏剧的内容,要求戏剧必须反映现实生活,反对脱离现实,只演旧事,不知当今的旧戏剧观,指明戏曲的美丑高下不仅在于表演形式,更在于表演内容,批判极端形式主义倾向。其次,特别强调戏剧的教育感化作用,突出和提高京剧和演员的社会地位。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上海演出,善于琢磨创新的他受到上海京剧改良运动的感染,同时,也在上海的实际演出中体会到上海京剧改良运动的某些不足,回到北京后立即着手京剧改革。经历各方面改革尝试,终于成为京剧改革的第一人。1914年7月,梅兰芳首次尝试编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在北京地区产生很大影响。继《孽海波澜》以后,他又陆续编演了《宦海潮》《一缕麻》《邓霞姑》等时装新戏。

梅兰芳对京剧的改革是多方面的,甚至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而且绝大部分是成功的,对京剧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先导、示范、启发等巨大作用,在京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部篇章。

梅兰芳对京剧改革内容

一、表演内容的改革
二、表演形式改革1、包括身段、表情和舞蹈的丰富,加强了京剧的可看性。2、丰富了京剧的唱腔,奠定伴奏改革的基础。3、舞台美术中的化妆、服装、布景、灯光等的创新改革。
三、其他方面改革创新梅兰芳京剧改革的成果在二十一世纪仍发挥影响,特别是他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善于寻找贴切的新手段来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艺术思想,距离梅兰芳先生京剧改革创新的高潮期已经走过一个世纪,京剧和中国戏曲的发展也经历了黄金时期而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新传媒手段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欣赏手段习惯产生很大影响,对京剧乃至整个戏曲的演出都形成很大的冲击,给戏曲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京剧与国际文化交流

梅兰芳在促进中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中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中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梅兰芳在促进中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中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梅兰芳完美表演记录了中国京剧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他的卓越成就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京剧,并为京剧的独特之美而啧啧称奇。

个人作品

传统戏

梅兰芳先生演出的传统戏中,大部分是正工青衣戏,均是他早年演出的,有些在戏中担任配角,个别剧目在中期仍有演出,有的还在国外演出过。这部分剧目有: 

传统戏

《战蒲关》(又名《忠义节》)中的徐艳贞《九更天》(又名《马义救主》)中的马义之女《二度梅》(又名《落花园》)中的陈杏元
《岳家庄》中的岳云之姐《搜孤救孤》中的程婴之妻《春秋配》中的姜秋莲
《空谷番》中的姚梦兰《摘缨会》中的许姬《汾河湾》中的柳迎春
《别宫》中的孙尚香《祭江》中的孙尚香《南天门》(又名《走雪山》)中的玉姐
《红鬃烈马》(又名《素富贵》)《彩楼配》中王宝钏《长坂坡》中的糜夫人
《赶三关》中的代战公主《大登殿》中的王宝钏《二本虹霓关》中的丫环
《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女起解》中的苏三《头本虹霓关》中的东方氏
《儿女英雄传》中的张金凤《六五花洞》中的潘金莲《八蜡庙》中的张桂兰
《打渔杀家》(又名《庆顶珠》)中的肖桂英《游龙戏凤》(又名《梅龙镇》)中的李凤姐《雁门关》(又名《南北台》)中的青莲公主
《穆柯寨》中的穆桂英《天河配》中的织女《四五花洞》中的潘金莲
《双金莲》中的潘金莲《五花洞》中的潘金莲《桑园会》中的罗敷女
《破洪州》中的穆桂英《樊江关》中的薛金莲《枪挑穆天王》中的穆桂英
《金针刺红蟒》(《混元盒》中一折)中的红蟒《琵琶缘》(《混元盒》中一折)中的蝎子精《审头刺汤》(又名《一捧雪》)中的雪艳
《法门寺》中的宋巧姣《全部王宝钏》)中的王宝钏《回荆州》中的孙尚香
《浣纱记》中的浣纱女《桑园寄子》中的金氏《美人计》中的孙尚香
《朱痕记》中的赵锦荣《朱廉寨》中的马昭仪《甘露寺》中的孙尚香
《延安关》中的双阳公主《缇荣救父》中的缇荣《六月雪》中的窦娥
《摘缨会》中的许姬《煤山恨》中的周后《珠砂痣》中的江氏
《孝感天》(又名《掘地见母》)中的共叔段《宝莲灯》(又名《二堂舍子》)中的王桂英《龙凤呈祥》(又名《全部美人计》)中的孙尚香
《孝义节》中的孙尚香《截江夺斗》中的孙尚香《梅玉配》中的苏玉莲
《打金枝》中的升平公主《三击掌》中的王宝钏《御碑亭》中的孟月华
《探寒窑》(又名《母女会》)中的王宝钏《武家坡》中的王宝钏《三娘教子》(又名《双官诰》、《王春娥》)中的王春娥
《祭塔》中的白素贞《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玉堂春》中的苏三 

反串曲目

梅兰芳在中期演出中,曾在一些义务戏和堂会戏中,反串过各种角色,整理见到的有:

反串曲目

《辕门射戟》中的吕布(小生)《八蜡庙》中的黄天霸(武生)《镇潭州》中的杨再兴(武生)
《三江口》中的周瑜(小生)《艳阳楼》中的呼延豹(武生) 

时装新戏

梅兰芳在1913年第一次赴上海演出归来后,在几年内编排了五出时装新戏,这种创新精神,当时受到观众极大欢迎。这几出戏是:

时装新戏

《孽海波澜》中的孟素卿《宦海潮》中的余霍氏《邓霞姑》中的邓霞姑
《一缕麻》中的林纫芬《童女斩蛇》中的李寄娥 

古装新戏

梅兰芳从1915年起不足十年间,编演了大量新戏,特别是古装剧中,创造了很多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载歌载舞。这些剧目至今仍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它们是:

编演新戏

《嫦娥奔月》中的嫦娥(花镰舞)《天女散花》中的天女(长绸舞)《麻姑献寿》中的麻姑(盘舞)
《上元夫人》中的上元夫人(云帚舞)《洛神》中的宓妃(独舞、群舞)《红线盗盒》中的红线女(拂尘舞)
《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单剑舞)《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双剑舞)《廉锦枫》中的廉锦枫
《前部西施》中的西施(羽舞)《后部西施》中的西施(后改一晚演出)《头本太真外传》中的杨玉环(从“拈香奇遇”至“太真出浴”)
《二本太真外传》中的杨玉环(从“太白醉写”至“梦游月宫”)《三本太真外传》中的杨玉环(从“禄山求职”至“翠盘艳舞”)《四本太真外传》中的杨玉环(从“御前面秦”至“玉真梦会”)

编演剧目

梅兰芳在20世纪20年代前,根据名著《红楼梦》编演了三出剧目,这在当时北方是第一次出现红楼戏,给京剧舞台又增添了异彩。

编演剧目

《黛玉葬花》中的林黛玉《千金一笑》(又名《晴雯撕扇》中的晴雯)《俊袭人》中的袭人

昆曲剧目

梅兰芳由于爱好和有志于提倡昆曲,向多位名家学习并积极倡导演出,引起观众对昆曲这一古老剧种的重视,使昆曲这支兰花重放异彩。他演出的昆曲剧目中,有的已成为梅派代表剧目,受到国内外观好评。他演出的昆曲剧目有: 

昆曲剧目

《白蛇传》(金山寺中的白蛇)(断桥中的白蛇)《牡丹亭》(春香闹学中的春香)(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金雀记》(觅花·庵会中的井文鸾)(乔醋·醉圆中的巫彩凤)
《孽海记》(思凡中的赵色空)《西厢记》(佳期·拷红中的红娘)《玉簪记》(琴桃·偷诗·问病中的陈妙常)
《风筝误》(惊丑·前亲·逼婚·后婚中的俊小姐)《奇双会》(又名《贩马记》)(哭监·写状中的李桂枝)(三拉·团圆中的李桂枝)《翡翠园》(盗令·杀舟--游街中的赵翠儿)
《铁冠图》(刺虎中的费贞娥)《昭君出塞》(出塞中的王昭君)《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杨玉环)
《南柯记》(瑶台中的金枝公主)《渔家乐》(打舟·藏舟中的邬飞霞)《狮吼记》(梳妆·跪池·三怕中的柳氏)

其他剧目

梅兰芳对一些老剧目或其他剧种的剧目,进行重新创作,在每出戏中都注入许多新的艺术因素,付出了大量创造性劳动,其中有的戏已成为梅派艺术的精品。剧目有:

更新剧目
  
  
《牢狱鸳鸯》中的郦珊珂《春灯谜》中的韦影娘《宇宙锋》中的赵艳容
《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凤还巢》中的程雪娥《抗金兵》中的梁红玉
《生死恨》中的韩玉娘  
  

轶事典故

艺名由来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闲谈间,发现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并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牛子厚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 

感恩胡适

民国十七年(1928年),梅兰芳去美国访问演出前得知胡适曾在美国留学七年,对那里非常熟悉,便几次前去拜访,向胡适了解情况。胡适也热情地接待了梅兰芳,把美国各种状况等都对梅兰芳做了详尽的介绍,胡适也都积极地为梅兰芳出谋划策。 当梅兰芳结束美国访问演出,回来后见到胡适,他首先毕恭毕敬地深鞠了一躬,说:“适之先生,这次多亏蒙您指教,我的美国之行才会如此顺利,真是太感谢您了!”接着,他又详细向胡适介绍了自己在美国访问演出的种种情况,言谈之间,洋溢着真挚的感激之情。

之后胡适偶尔出差到上海,梅兰芳总要热情宴请一番。一次,胡适要去美国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的年会,定在那天深夜2点在上海登船。梅兰芳得知这个消息时已是傍晚,距离开船时间仅有几个小时了,自己却还在外地演出。顾不得多想,他当即推掉一切事务,连夜赶回上海。当他站在送行的岸边,向胡适依依不舍地挥动着手臂时,因为一路上赶得急,口中还忍不住气喘吁吁呢。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梅兰芳的感恩之心着实令人钦佩。

启示之爱国主义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以溥仪为傀儡建立满洲政府,请梅兰芳登台庆祝,梅兰芳拒绝。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之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苦不堪言,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怎么办?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粉饰太平,妄图把梅兰芳请出来,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东京等地巡回演出,梅兰芳以牙痛为由婉言谢绝。期间为摆脱敌伪的骚扰,梅兰芳留起了胡须,对外称病不能登台。而后日本又派汉奸朱复昌请梅兰芳出面讲几句话,经朋友提议,梅兰芳让医生给自己打了3次伤寒预防针,发起了高烧,一连几天不退。日本人派军医来检查,高至42度,才不得不放弃。然而此时梅家失去演唱的生活来源,生活窘困,梅兰芳不得不出售自己的画作为生,又四处借债,举步维艰,在这样的困境下仍然拒绝了日本人给予优越的条件。直至解放后,梅兰芳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人民运动胜利才复出。 

人物评价

国内评价

1913年10月28日,《申报》13版《剧谈》这样评论他:梅兰芳之青衫亦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艺之佳,早已名满都下二难兼并,必有特异之技艺以动人,观听者有梨园癖者自必联翩往观,第一台又将座物隙地矣。 

梅邵武在《梅兰芳全集·总序》评论:他是个勤勉好学的演员,从青年时代起就认真钻研古典文 学、国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俗学、音韵学和服饰学等多方面的祖国传统文化,并把这些知识融合到他的艺术中去,从而创造了大量优秀剧目,形成了具有独 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艺术流派--梅派。

老舍:忽然听到梅兰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们都黯然久之,热泪欲坠!我们之中,有的是梅大师的朋友,有的只看过他的表演,伤心却是一致辞的。谁都知道这是全国戏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梅兰芳先生是世人景仰的京剧艺术大师,他创造的独树一帜“梅派”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他为中国戏剧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载戏剧史册。梅先生属于世界、属于中国,更属于他的家乡泰州。 

戏曲理论家齐如山:他之为人不但谦和,且极讲信用而仁慈,又自爱而讲气节。 

中国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梅兰芳是“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 

国外评价

纽约《世界报》指出:“梅兰芳是所见过的最杰出的演员之一,纽约还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的演出。”

美国《时代》说:“梅兰芳的哑剧表演和服装展示的演出真是精美优雅,可爱绝伦,美妙得就像中国古老的花瓶或是刺绣的帷幔。这是一次接触,与一种在数世纪中不可思议地圆熟起来的文化的接触。” 

美国《太阳报》说:“几乎是一种超乎自然的发现,通过许多世纪,中国人建立了一种身体表情的技巧。”无论理解与误解,梅兰芳让美国人第一次见识了中国的京剧艺术。

美国诗人、小说家、评论家斯达克·扬(StarkYoung):“梅兰芳的戏剧艺术并非完全没有现实主义的成分,它并不具有立体派绘画、抽象的阿拉伯装饰或几何舞蹈设计所具有的那种涵义。跟它确切相似的是中国绘画和雕刻。遗留在我们记忆里的是对他们的抽象画和装饰性的印象,但是我们往往对那种精确性感到惊讶,自然界,一片叶子,一束花朵,一只鸟,一只手,一件斗篷,都被观察得极为精确细致,同时我们也对它们那具有特征的细节所呈现的使人眼花缭乱的色彩缤纷标志感到惊奇。这种精确的标志绝妙地镶嵌在整个艺术之中,这种艺术臻于完美而理想”。他从中国艺术的写意性美学原则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西方人对中国戏曲的某种误读。 

苏联剧作家特烈杰亚柯夫:梅兰芳的到来,改变了长久以来西方对中国艺术所持的“异国情调”的说法,中国戏剧“有这样的悠久的历史”,非但没有走向僵化,在这些五光十色的固定形式之中,却跳动着生命盎然的脉搏。 

苏联戏剧导演梅耶荷德:梅兰芳的舞台动作——手的艺术表现力,他说:“我没有在舞台上看见过任何一个女演员,能像梅兰芳那样传神地表现出女性的特点。”此外,他还深深折服于梅兰芳“表演节奏的巨大力量”,相比之下,他感到苏联戏剧的“很多缺陷”。他认为梅兰芳在苏联的演出对苏联戏剧产生持续的“特殊影响”。 

亲属成员

长辈

祖父:梅巧玲,清末著名旦角演员。

父亲:梅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

母亲:杨氏,为杨隆寿之长女。

伯父:梅雨田:京剧京胡演奏家,梅兰芳父亲去世后由伯父养育成人。 

妻子

嫡妻:王明华

平妻:福芝芳 

子女

大永、五十、大宝、葆琪、葆琛、葆珍、葆玥、葆玖

后世纪念

上海故居

1932年冬,"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梅兰芳偕全家告别了北平故居"缀玉轩"故居,在上海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定居下来。在思南路居住期间,梅兰芳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戏。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罢歌罢舞,息影舞台,并留起了胡子。期间汪伪政府与侵华日军数次登门要求梅兰芳重新登台,均遭拒绝。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梅兰芳才在思南路的寓所剃去了留了8年的胡子,重返舞台。

泰州梅兰芳纪念馆

泰州梅兰芳纪念馆,俗称梅苑,是

京剧大师梅兰芳故乡的纪念建筑群。1985年2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题写了馆名。1992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亲临视察,并用笔写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的题词。

梅兰芳史料陈列馆由明清两代古建筑移建而成。其布局错落有致,融严整、朴实、幽静、雅致于一体。设有“梅兰芳艺术生平”、“梅兰芳生活实物展”、“桃李厅”几部分内容的七个展厅。 

北京梅兰芳纪念馆

梅兰芳纪念馆位于北京

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是一座典型的两进院落四合院,占地716平方米,是梅兰芳生前最后10年的居所。此院原为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经过修缮,梅兰芳搬到这里居住。梅兰芳逝世后,周梅先生的亲人将家中珍藏的照片、剧本、纪念品等共3万余件文物、资料捐给国家。1986年10月27日建成纪念馆并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朱漆大门上悬挂1亲笔书写的匾额“梅兰芳纪念馆”。门内青石砖瓦大影壁前的翠竹中安放梅兰芳的半身雕像。正院北房正中为客厅,里间为起居室,东西耳房为卧室和书房,书房的书柜里收藏大量珍贵手抄剧本,墙上悬挂张大千、齐白石、陈半丁等著名画家的作品,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原状布置。东西两边厢房原为梅兰芳子女的居室和餐厅,现在一边房间辟为专题展览室,另一边房间辟为活动室,作为招待贵宾和举办小型梅派艺术活动的场所。外院南屋是纪念馆主要展室,展出的大量珍贵照片和实物。

在这里,充分介绍了梅兰芳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在表演艺术上继承传统、刻苦创新的精神和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发展所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海外巡演在纽约首演

2014年8月20日,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海外巡演当晚在纽约首演。北京京剧院集合数十位梅派传人,精选多部梅派经典剧目,以商业运作形式,在纽约、华盛顿等地开展海外巡演,让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走出国门。

首演剧目为梅派经典剧目之《梅华香韵》,由《天女散花》等五段折子戏组成。 

查看更多>>

程砚秋

早年经历

程砚秋(生活照)程砚秋出生在1904年12月20日,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酉时 ;幼年家道中落,六岁投荣蝶仙门下,练武功,向荣春亮习武生。一年后向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戏,后因扮相秀丽,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后发现嗓音极佳,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程砚秋童年基本功训练异常艰苦,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熬过了他惨痛的童年。十一岁登台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崭露头角,行内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园(原东安市场内),与赵桐珊、刘鸿声、孙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先祖随多尔衮入关,多有战功,战死疆场。据陈叔通考证,程家祖传牒文显示,程的五世祖当过清朝中期的相国。父亲荣寿,世袭将军之爵,是地道的八旗子弟。母亲托氏。 经梅兰芳与其原配夫人王明华介绍,程砚秋娶果素瑛为妻。生有三子一女,长子程永光,次子程永源,幼子程永江,女儿程慧贞。均未入梨园行。

简介

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轰动,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观众欣喜若狂,艺术也逐步趋于成熟

。从1925年到1938年,程砚秋步入他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和“程派”艺术的成熟期,此时程砚秋已经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成为较具实力的艺术家。他同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满腔义愤,编创了许多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剧目。在反封建、反军阀内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等不同时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表达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后他着力于悲剧的表演,继《青霜剑》、《窦娥冤》之后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剧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他从此也以擅演悲剧著称。当然,程砚秋也不是光全演悲剧,《锁麟囊》就是他另一类型的代表作。

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为他拍摄了电影艺术片《荒山泪》,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影片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吴祖光改编),并摄下了他结合剧情创作的二百多种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请他和杨宝森合录了《武家坡》一剧。 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程砚秋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学习程派并较有成就的演员有:陈丽芳、章遏云、新艳秋、赵荣琛、侯玉兰、王吟秋、李世济、李蔷华等。

1958年3月9日,他因心脏突发性梗塞,仅几分钟便失去了生命,年仅54岁。

艺术经历

幼年家到中落,六岁投荣蝶仙门下,练武功异常艰苦,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熬过了他惨痛的童年。十一岁登台,十二岁开始营业性演出。

1917年他因嗓子倒仓,暂不演出,继续深造。变声后,得到诗人罗瘿公的帮助,先从阎岚秋(九阵风)、乔蕙兰、谢昆泉、张云卿等名家学把子、身段和演唱。他又拜梅兰芳为师,更受王瑶卿的教导和点拨,并在罗瘿公的指导下,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和绘画、书法、舞拳练剑、电影等多种艺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人称“程派”。后与高庆奎、余叔岩等人合作,声誉日隆。不久自己组班,在京、沪等地演出,在观众中产生深刻的印象。1927年和1931年曾两度被评选为“四大名旦”之一。

他在大胆革新的前提下,于建国初期编演了他最后一出新戏《英台抗婚》,这出戏无论从唱腔、唱词、舞台表演及美术设计方面都对传统京剧艺术程式做了较大的突破及创新,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又为他拍摄了电影艺术片《荒山泪》,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影片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吴祖光改编),并摄下了他结合剧情创作的二百多种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请他和杨宝森合录了《武家坡》一剧。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

家世

英和伯祖石富宁,雍正举人,中举后过了3年,未满50岁就去世了。

英和另一位伯祖石永宁,字东村,乾隆元年,举孝廉方正,著有《东村诗钞》。

英和祖父明德,字显庵,著有《寄闲堂诗钞》。石永宁之长子,英和堂伯父观保,字伯容,一字补亭,乾隆初年与堂弟即英和之父德保同年中进士。观保历任翰林院检讨、都察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著有《补亭诗钞》。观保工书法,兼欧米之长。
  英和父亲德保,字定圃,乾隆进士,历任吏部左侍郎、广东巡抚、福建巡抚、礼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卒。乾隆末年,乾隆皇帝宠幸的权奸和珅因见德保子英和聪俊。欲将女儿嫁与英和,托人与德保说亲,德保不愿意与权奸为伍,婉言谢绝了。和珅衔恨,多次在乾隆皇帝面前说德保的坏话。嘉庆四年,太上皇乾隆帝驾崩。真正掌握了皇帝大权的嘉庆皇帝,把早已恨之入骨飞扬跋扈的权奸和珅抄了家,并责令其自杀。嘉庆帝听说了德保不与权奸和珅结亲的事,褒扬他不屈于权贵,赐德保谥号为“文庄”。德保的堂兄观保也沾了光,被赐谥号为“文恭”。德保著有《督运草》1卷、《乐贤堂诗钞》3卷。
  英和,字煦斋,号树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内务府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步军统领、工部尚书。道光皇帝即位,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道光二年(1822年)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道光二十年(1804年)卒。
  英和“屡掌文衡,爱才好士。自其父及两子一孙,以词林起家,为八旗士族之冠”。主要著作有《恩福堂笔记》、《恩福堂年谱》、《恩福堂诗集》。英和工书法,格调高雅。2001年12月12日《中国文物报》公布的《一七九五年至一九四九年间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名单》中被列入“精品和各时期代表作品不准出境者”。
  英和子奎照,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进士,历任礼部尚书、军机大臣,缘事夺职,复起为左都御史,著有《龙沙记事诗》;奎耀,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进士,官至通政使,后为南河同知。奎照子锡祉,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长芦盐运使。
  程砚秋的曾祖父,是奎照,还是奎耀,还是《长编》中所说的阿昌阿,因无文献可证,存疑待考,其祖父是谁亦存疑待考。 

详细记载

1922年,程砚秋首度赴上海演出即引起轰动,10月30日《申报》17版刊登了《观艳杂谈(附图片)》一文: 程玉霜以簪缨世泽献技舞台,秀外慧中其禀赋已不同于凡俗,况经畹华为之指点,颦笑举止各如分际做工重在神色,神色之流露者眉痕。玉霜眉如远山,极幽妩之长,颦时偶浅展,轻施无不奇艳。 

1930年,程砚秋再赴上海开演,此时他风华正茂,开创程派艺术,10月04日《申报》17版《海上秋声》一文评价说: 

青衣花衫泰斗程艳秋,艺术高超,蔚成宗派,尚侠知义,国人皆称曰贤。此次应荣记大舞台之聘,九度来申,尽演拿手好戏,以慰沪上云霓之望。 

艳秋于《碧玉簪》中自饰张玉贞,艳丽之中,具备幽、闲、贞、静四字。洞房一场种种设想,如抽丝剥茧,波澜迭出。其惊疑羞怯怨嗔怜爱之神态,俄顷变异。至其在姑 前之茹苦,在母前之遮掩,在夫前之含嗔,在婢前之矜重,无美不具,允称表情圣手。 

1938年,程砚秋第七次赴上海表演,此时他集编导演于一身,走向个人艺术最高峰。11月01日《申报》14版《程砚秋登台第一声》说: 

程砚秋之玉堂春,新腔百出,自成一家,西皮慢板固佳,而原板二六流水,尤多好腔。砚秋之长处,在嗓音虽走细弱,而守眼十分清晰。 

同日15版的《程之艺术》一文则点出:

砚秋之成名,或谓得力於罗瘿公之力捧,实则不然,砚秋之成名,其思想居首,艺术次之。当其远征域外之时,于国外之戏组织,及剧本意识,深致研究,于是得悲剧之秘。归国以后复致力于其剧本只整理,于是蒸蒸,获程派盟主之地位。至其艺术,嗓音唱腔,皆就其天赋之本能,以发挥之,虽学之者众,而能得其秘者,百不一见。玉霜之艺术 ,果真难学乎?非也,学者削足就履,未知砚秋之所长耳。 

演出剧目

程砚秋的演出剧目非常丰富,传统戏有《武家坡》、《贺后骂殿》、《三击掌》、《玉堂春》、《汾河湾》等侧重唱功的青衣戏,也有《游龙戏凤》、《虹霓关》、《弓砚缘》等侧重于表演念白和武功的花旦、刀马旦戏。他的昆曲戏《闹学》、《游园惊梦》、《思凡》等也极具功力。由于罗瘿公、金仲荪、翁偶虹等人辅佐,他编演了《红拂传》、《花舫缘》、《鸳鸯冢》、《青霜剑》、《春闺梦》、《荒山泪》、《文姬归汉》、《锁麟囊》、《女儿心》、《亡蜀鉴》、《碧玉簪》、《马昭仪》、《玉镜台》、《赚文娟》、《聂隐娘》、《梅妃》、《沈云英》、《孔雀屏》、《玉狮坠》、《龙马姻缘》、《梨花记》、《风流棒》、《勘情记》、《陈丽卿》等一批新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还改编了《窦娥冤》,编演了《英台抗婚》。

艺术特色

程派的唱腔别具一格。他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要求达到“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他的表演非常细致深刻,讲究舞台表现形式的完整与美感,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

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 程砚秋注重借鉴兄弟姊妹艺术,融合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是众多艺术大师中较为突出的一位。

主要著作

收在《程砚秋文集》中的《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四功五法”》、《谈戏曲演唱》、《创腔经验谈》、《谈窦娥冤》等文章,对指导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程派传人

程砚秋大师创立的程派艺术在京剧界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现已薪火相传至第四代。其中对传承发展程派艺术以及京剧的弘扬推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有以下几位:

私淑弟子

程派私淑弟子多为女演员,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新艳秋、章遏云、李世济、李玉茹、李蔷华侯玉兰顾正秋。

新艳秋(1910-2008),京剧旦角,著名程派演员,祖籍北京,原名王玉华,受喜爱京剧的父亲王海山影

响,9岁便开始以“月明珠”的艺名学习梆子,11岁拜师钱则诚改学皮黄,15岁登台以“玉兰芳”(有资料记载为王兰芳)的艺名借台演戏,同时拜荣蝶仙为师。1928年,她得一代宗师杨小楼提携合演《霸王别姬》。之后,因酷爱程砚秋的艺术遂在1930年前后改艺名新艳秋而专攻程派戏。后再拜王瑶卿、梅兰芳为师。1949年后,新艳秋先后在江苏省京剧团、江苏省戏曲学校从事演出和教学。新艳秋与程砚秋本是同时代人,几无年龄差异,因此也就看到了程派艺术从萌发到成熟的全过程,并尽毕生精力继承和钻研,因其受益于程砚秋的恩师王瑶卿和梅兰芳,故对程派艺术的精髓了解得深刻而透彻,在实践中的掌握和运用也严守规范。她的嗓音与程砚秋酷似,无坤伶学程之斧凿痕迹,不但立音松弛,脑后音壮实,胸腔共鸣也极好。不夸张地说,她的天赋条件比之程砚秋本人并不逊色。听她的演唱,既能体悟到程腔的寓刚于柔、幽咽婉转,又别具清香雅丽、情意蕴蓄之风韵。

李世济(1933-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程派艺术私淑传人当中的优秀代表,国家一级演员。女,祖籍广东梅县,1933年5月生于江苏苏州,长于上海。专工京剧青衣。1950年肄业 于上海第二医学院。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理事。她的丈夫唐在炘是著名琴师。李世济通过舞台实践,从剧本到唱腔都力求出新,做到精益求精,是继承程派艺术又有所革新创造的一位艺术家。她将程腔大众化,普及化,更能为当代观众所欣赏,给程腔增加了新的活力,被很多人冠以“新程派”的称谓。她的韵味醇厚,唱腔委婉圆润,情真意切,动听感人,善于细致刻画人物。许多观众包括许多青年观众也喜爱李世济的演出

王吟秋

(1925-2001)

男,京剧大师程砚秋的嫡传弟子,1925年生于江苏苏州,12岁进北京投师求艺,从王幼卿学青衣,从诸如香学花旦,后得王瑶卿亲传,授之以《棋盘山》、《十三妹》、《苏武牧羊》等剧。1943年加盟马连良先生的"扶风社",唱二牌旦角,为马配演《打鱼杀家》、《桑园会》等戏,后又与谭富英先生合作演出,艺事得以长进。1945年拜程砚秋为师,因出身贫寒,且为孤儿,由程收养,至1951年始离程家。在与程砚秋朝夕相处的数年间,受程悉心点拨,深得程派艺术之真缔。他演的《锁麟囊》《荒山泪》《春闺梦》《金锁记》《红拂传》《碧玉簪》等程派经典名剧,大多能保持程派的风格原貌。其弟子有迟小秋(北京)、陈静秋(辽宁)、李佩红(天津)、王凤莲、孙爱珍(上海)等。

赵荣琛

(1916-1996)

1916年出生,安徽太湖人。少年时就读于北京师大附中,1934年考入山东省立剧院,先学小生,后从孙怡

云、关丽卿、郭际湘、张善庭学青衣。因酷爱程派艺术,毕业后组织大风剧社在重庆演出。后以通信的方式拜在程砚秋门下,通过函授学习程派艺术,技艺大进,被誉为“重庆程砚秋”。1946年正式拜师,1949年参加东北戏曲研究院实验剧团,1959年以北京市青年京剧为基础组建程派剧团。他对程派唱腔的发音吐字、四声韵律精心揣摩,能以腔传情,对程派的表演、身段、水袖,亦能传承其神采,常演的剧目有《荒山泪》、《青霜剑》、《春闺梦》、《锁麟囊》等。他的嗓音清越高远而不失沉郁凝重,他的唱念细致入微、凝重沉厚,他的表演端庄大方、恬静淡雅,在保持程派艺术精华的同时,还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才能。其弟子有李文敏、吕东明、张曼玲、陈琪、刘秀杰、张火丁等。

迟小秋

(1965- )

当代京剧名家,被梨园行前辈誉为“程派标准传人”,当今京剧程派艺术的领军人物。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1965年生于辽宁省阜新市,1977年入辽宁阜新戏校学戏,1981年开始学习程派,1983年在北京拜程砚秋大师嫡传弟子王吟秋先生为师,宗法程派艺术。她宗法程派艺术不折不扣,又

能结合自身条件使自己音质之长得以发挥,因此在演唱上既有程派浓重的寓刚于柔,幽咽委婉的特点,又有雅丽清馨、圆熟优美的明显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身段和水袖颇见功力,巧妙地运用身段和水袖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19岁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她演出的《锁麟囊》是公认的程门经典之作,已拍摄成数字电影留存。曾任沈阳京剧院副院长、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剧协副主席。她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重大艺术活动,曾率团先后赴全国各地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和赞誉,在海内外戏剧界颇有影响。

李文敏

(1938- )

赵荣琛的弟子,国家一级演员(教授),卓有成就的京剧程派教师。

1957年毕业于北京戏曲学校,同年拜京剧名家赵荣琛为师,从此李文敏专攻程派。曾在当时的程派剧团——北京市青年京剧团工作,从1963年开始,李文敏专事教学,先后任教于北京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等戏曲院校。在40余年的教学中,李文敏致力于戏曲基础教学。在北京戏曲学校就职。

她多次荣获全国及市级的艺术园丁奖,并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津贴。

当红的程派青年演员如李海燕、张火丁、郭伟、隋晓庆、曹曼、刘蓓等均出自她的言传身教。

张火丁

(1971- )

当红程派青衣,吉林白城人。原国家京剧院演员,曾成立张火丁京剧艺术工作室。现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享

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理事。启蒙老师王兰香。1989年毕业于天津戏曲学校,受业于李近秋,渠天凤,张芝兰,孟宪嵘等老师。同年考入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受业于李文敏老师。1995年调入中国京剧院。1993年经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推荐,拜在程砚秋大师的得意弟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荣琛教授门下,成为关门弟子。1996年获全国现代戏交流演出表演奖和"五个一"工程表演奖;同年又被中国京剧基金会推荐为"中国京剧之星"。1999年荣获十七届戏剧梅花奖。2001年获文化部青年京剧展演荣誉奖。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优秀青年专家,杰出青年,高级专家称号。2004年中国京剧院成立了张火丁戏剧工作室。2005年入选<中国京剧百美图>。2007年元旦,张火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京剧演唱会。。

活动年表

1918年4月30日,农历戊午年三月二十日:程艳秋商量出师

1921年,农历辛酉年:时慧宝与程艳秋合作演出

1922年1月28日,农历壬戌年正月初一日:程艳秋组和声社

1922年3月12日,农历壬戌年二月十四日:程艳秋首演《龙马姻缘》

1922年7月,农历壬戌年:程艳秋首次赴天津演出

1922年7月2日,农历壬戌年闰五月初八日:程艳秋首演《梨花计》

1922年7月8日,农历壬戌年闰五月十四日:程艳秋首演全本《芦花河》

1922年10月,农历壬戌年:程艳秋首次赴上海演出

1922年11月,农历壬戌年:程艳秋首次赴杭州演出

1923年,农历癸亥年:天津李士伟家堂会

1923年2月25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初十日,12时:1923年春节黎元洪总统府堂会第三天

1923年3月10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廿三日:程艳秋首演《红拂传》

1923年4月26日,农历癸亥年三月十一日:程艳秋结婚

1923年5月12日,农历癸亥年三月廿七日:程艳秋首演《花舫缘》

1923年6月9日,农历癸亥年四月廿五日:程艳秋首演《花筵赚》

1923年7月14日,农历癸亥年六月初一日:程艳秋首演《鸳鸯冢》

1923年8月18日,农历癸亥年七月初六日:程艳秋首演《风流棒》

1923年9月18日,农历癸亥年八月初八日:程艳秋二次赴上海演出

1924年2月19日,农历甲子年正月十五日:程艳秋首演《孔雀屏》

1924年3月,农历甲子年:和声社赴东北演出

1924年4月5日,农历甲子年三月初二日:程艳秋首演《赚文娟》

1924年4月13日,农历甲子年三月初十日:程艳秋首演《金锁记》

1924年5月3日,农历甲子年三月三十日:程艳秋首演《玉狮坠》

1924年6月28日,农历甲子年五月廿七日:程艳秋首演《青霜剑》

1924年8月8日,农历甲子年七月初八日:程艳秋组鸣盛社

1924年8月20日,农历甲子年七月二十日:鸣盛社在三庆园打泡

1924年12月14日,农历甲子年十一月十八日:程艳秋首演《碧玉簪》

1925年3月,农历乙丑年:程艳秋二次赴天津演出

1925年3月,农历乙丑年:鸣盛社赴东北演出

1925年3月3日,农历乙丑年二月初九日:鸣盛社为张作霖五十寿诞演堂会戏

1925年4月18日,农历乙丑年三月廿六日:程艳秋首演《聂隐娘》

1925年4月29日,农历乙丑年四月初七日:张宗昌为母祝寿堂会

1925年5月,农历乙丑年:程艳秋三次赴上海演出

1925年7月,农历乙丑年:中国红十字会天津分会举办救济陕甘两省难民义务戏

1925年8月20日,农历乙丑年七月初二日:鸣盛社改为鸣和社

1925年12月12日,农历乙丑年十月廿七日:程艳秋首演《文姬归汉》

1926年1月29日,农历乙丑年十二月十六日:程艳秋首演头二本《福寿镜》

1926年1月30日,农历乙丑年十二月十七日:程艳秋首演三四本《福寿镜》

1926年5月29日,农历丙寅年四月十八日:程艳秋首演《沈云英》

1926年9月,农历丙寅年:程艳秋四次赴上海演出

1927年1月15日,农历丙寅年十二月十二日:程艳秋首演《斟情记》

1927年4月30日,农历丁卯年三月廿九日:程艳秋首演《朱痕记》

1927年7月23日,农历丁卯年六月廿五日:《顺天时报》举办的“五大名伶新剧夺魁”结果揭晓

1928年1月13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

1928年9月20日,农历戊辰年八月初七日:程艳秋首演《梅妃》

1928年12月3日,农历戊辰年十月廿二日:程艳秋首次赴武汉演出

1928年12月14日,农历戊辰年十一月初三日:程艳秋为鄂北工赈会义演

1929年2月21日,农历己巳年正月十二日:程艳秋二次赴武汉演出

1929年3月23日,农历己巳年二月十二日:程艳秋二次赴武汉演出结束北返

1929年4月,农历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台夜戏山西赈灾会募款义演

1930年3月,农历庚午年:程艳秋首次重组鸣和社

1930年3月31日,农历庚午年三月初二日,晚:1930年3月31日华乐园演出

1930年4月,农历庚午年:鸣和社赴东北演出

1930年4月22日,农历庚午年三月廿四日:鸣和社特约王少楼同台

1930年5月19日,农历庚午年四月廿一日:程艳秋首演全本《柳迎春》

1930年9月25日,农历庚午年八月初四日:程艳秋五次赴上海演出

1930年11月8日,农历庚午年九月十八日:程艳秋首演《陈丽卿》

1930年11月13日,农历庚午年九月廿三日:鸣和社首次赴南京演出

1931年,农历辛未年:四大名旦合灌唱片《四五花洞》

1931年1月26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初八日:程艳秋首演《荒山泪》

1931年6月9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一天

1931年6月10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二天

1931年6月11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三天

1931年8月,农历辛未年:程艳秋首演《春闺梦》

1932年1月1日,农历辛未年十一月廿四日:程艳秋改名并收荀令香为徒

1932年1月13日,农历辛未年十二月初六日:程砚秋离北平赴法国考察戏剧

1932年1月28日,农历辛未年十二月廿一日:程砚秋一行抵达法国巴黎

1933年5月,农历癸酉年:程砚秋二次重组鸣和社

1933年10月,农历癸酉年:鸣和社二次赴南京演出

1934年10月26日,农历甲戌年九月十九日:陈丽芳拜程砚秋为师

1935年,农历乙亥年:鸣和社赴长沙、开封演出,并与豫剧皇后陈素真先生相识

1935年4月3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初一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

1935年4月11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初九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第一天

1935年4月12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初十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第二天

1935年4月13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十一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第三天

1935年4月22日,农历乙亥年三月二十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最后一天

1935年10月28日,农历乙亥年十月初二日:程砚秋首演《亡蜀鉴》

1936年,农历丙子年:谭富英在胜利公司灌制九张唱片

1936年4月,农历丙子年:鸣和社首次入川演出

1936年9月,农历丙子年:胜利公司1936年莅平灌片欢宴会举行

1937年2月4日,农历丙子年十二月廿三日:吴泰勋为其母五旬寿诞举办堂会戏

1937年3月,农历丁丑年:程砚秋六次赴上海演出

1937年4月9日,农历丁丑年二月廿八日:程砚秋在上海首演《费宫人》

1937年4月21日,农历丁丑年三月十一日:程砚秋组秋声社

1937年6月4日,农历丁丑年四月廿六日:程砚秋在北京首演《费宫人》

1937年12月31日,农历丁丑年十一月廿九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

1938年,农历戊寅年:徐润生拜程砚秋为师

1938年2月16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杨小楼接三

1938年2月27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廿八日:杨小楼送圣仪式

1938年9月14日,农历戊寅年闰七月廿一日:北京伶界救济黄河水灾义务戏

1938年10月,农历戊寅年:程砚秋七次赴上海演出

1939年,农历己卯年:迟世恭加入秋声社

1939年,农历己卯年:袁世海加入秋声社

1939年,农历己卯年:刘连荣加入秋声社

1939年3月,农历己卯年:于世文加入秋声社

1939年5月,农历己卯年:林秋雯加入秋声社

1939年10月,农历己卯年:魏莲芳加入秋声社

1939年10月8日,农历己卯年八月廿六日:刘迎秋拜程砚秋为师

1939年11月,农历己卯年:赵炳啸拜金少山为师

1940年1月22日,农历己卯年十二月十四日:新民会贫民救济义务戏

1940年2月,农历庚辰年:陈少霖加入秋声社

1940年4月29日,农历庚辰年三月廿二日:程砚秋在上海首演《锁麟囊》

1940年8月16日,农历庚辰年七月十三日:程砚秋在北京首演《锁麟囊》

1941年,农历辛巳年:敌伪警宪以刺刀镪水毁坏秋声社戏箱

1941年9月,农历辛巳年: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

1941年10月1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一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一天

1941年10月2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二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天

1941年10月3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三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天

1941年10月4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四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天

1941年10月5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五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五天

1941年10月6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六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六天

1941年10月7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七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七天

1941年10月8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八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八天

1941年10月9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九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九天

1941年10月10日,农历辛巳年八月二十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天

1941年10月11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一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一天

1941年10月12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二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二天

1941年10月14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四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四天

1941年10月15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五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五天

1941年10月16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六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六天

1941年10月18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八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八天

1941年10月19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九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九天

1941年10月26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初七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六天

1941年10月27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初八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七天

1941年10月29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初十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九天

1941年10月31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十二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一天

1941年11月2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十四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三天

1941年11月4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十六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五天

1941年11月7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十九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八天

1941年11月9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廿一日:程砚秋首演《女儿心》

1941年11月10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廿二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十一天

1941年11月13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廿五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十四天

1942年10月,农历壬午年:程砚秋击退敌伪特务

1943年5月21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十八日:余叔岩迎三

1943年6月1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廿九日,10时:余叔岩丧礼举行

1945年,农历乙酉年:程砚秋认李世济为干女

1945年8月15日,农历乙酉年七月初八日:程砚秋宣布结束“三闭主义”

1945年11月2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廿八日:程砚秋收王吟秋为徒

1946年,农历丙戌年,秋:秋声社抗战胜利后赴沪演出

1946年,农历丙戌年,春:程砚秋收赵荣琛为徒

1947年,农历丁亥年:高盛麟搭秋声社

1947年1月15日,农历丙戌年十二月廿四日:程砚秋、杨宝森义演《朱痕记》

1947年3月,农历丁亥年:程砚秋收李丹林为徒

1948年12月20日,农历戊子年十一月二十日:秋声社为河北大名旅泺同乡会救济难民义务筹款演剧

1949年,农历己丑年,秋:程砚秋收尚长麟为徒

1949年1月,农历戊子年:秋声社重组

1949年3月,农历己丑年:程砚秋赴捷克布拉格参加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49年3月27日,农历己丑年二月廿八日:秋声社应北平军管会邀出演《三击掌》

1949年7月2日,农历己丑年六月初七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1949年9月,农历己丑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9年11月,农历己丑年:秋声社应赵清泉约入陕

1949年12月,农历己丑年,中旬:秋声社赴沈阳演剧兼作地方戏曲调查

1949年12月2日,农历己丑年十月十三日:程砚秋率领秋声社启程首次赴西北调查戏曲

1950年4月16日,农历庚寅年二月三十日:程砚秋发表《关于地方戏曲的调查计划》

1950年7月,农历庚寅年:程砚秋二次赴西北调查戏曲

1951年2月,农历辛卯年:秋声社赴中南及大西南地区演出及调查

1951年4月3日,农历辛卯年二月廿七日: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

1952年,农历壬辰年:李世济弃医从艺

1952年8月,农历壬辰年:秋声社末次赴沪演剧

1952年11月,农历壬辰年:程砚秋首演《英台抗婚》

1952年11月14日,农历壬辰年九月廿七日: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结束

1953年2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成立

1953年3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天津

1953年4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南京

1953年5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上海

1953年7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沈阳、哈尔滨

1953年10月4日,农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1954年,农历甲午年,秋:苏联专家干涉中国戏改工作

1954年4月,农历甲午年:程砚秋剧团赴舟山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4年5月,农历甲午年:梅、程、马、杨竞演上海

1955年,农历乙未年:程砚秋收江新熔为徒

1955年,农历乙未年:程砚秋剧团准备排演拍摄《荒山泪》电影

1955年,农历乙未年,冬:程砚秋赴河北调查戏曲

1955年,农历甲午年,年初:1955年初怀仁堂京剧演出

1956年3月,农历丙申年:京剧电影《荒山泪》拍摄完毕

1957年7月,农历丁酉年:周信芳、梅兰芳、程砚秋等联合倡议戏曲界不演坏戏

1957年11月,农历丁酉年:程砚秋、杨宝森合录《武家坡》

程砚秋寓所

——什锦花园胡同15号

王之鸿

什锦花园胡同属东城区景山地区,是东四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五条胡同。胡同东段曲折,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北大街和大佛寺东街,长600余米。明代,胡同西段称“红庙街”,东段称“适景园”,因成国公朱能在此建有私家园林“适景园”而得名,清乾隆时称“石景花园”,宣统时称“什锦花园”,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什锦花园胡同”。

什锦花园胡同15号,旧时的门牌是什锦花园6号,在胡同东段曲折处小细管胡同南口东侧,现院内为1栋有4个单元门的五层居民楼,院门朝西,为两侧砌有砖垛的随墙大门,已非昔日原貌。

据程砚秋之子程永江回忆,此院原为旗人邓家宅邸的后花园,经李锡之介绍,程砚秋全家自1935年9月至1938年12月租住于此。程永江在此院虽然只度过从3岁到6岁三年稍多的时光,“但儿时的印象却是鲜明而难忘的”,以至于几十年后还能对院子中的景物做出详细的描绘——“这座花园叠石为山,四周林木葱茏,间立各色石笋,铺有嵌花石子甬路,园中央建一宽敞凉亭,园东一侧太湖石山背后有一蝶仙庙,青苔漫地,阴冷袭人。花园西南部有一座花墙月亮门,把花园和前院隔开。园子东北部建有三面游廊环绕的长方形大院落,房屋均建于高高的石基上,正门都筑有石砌台阶。北正房及东西耳房,为祖母、父母亲和孩子们居住;西厢房专辟为客厅,即著名的‘御箱簃’所在。其北侧为供奉祖师爷的小佛堂;东厢房为堆放戏箱杂物之用;倒座南房一溜3间暂空置。院内正房前面值有6棵高大的西府海棠,青砖墁地,有嵌花石子的十字甬路互通,西南通向花园;院内东南角孤悬一小跨院,为一棵巨大的古槐所占据。绕过北房东夹道是一狭长的后院,向西穿越过一座门道便抵达后花园的北半部,有3间在一架大藤萝掩映下的北房,后充作孩子们的私塾。其东侧筑有花墙月亮门,南北向甬路直通坐东面西的门道,它显然是这所大宅院的后门,现权作‘正门’之用,门内两侧的数间平台屋便成了门房和仆役的往处”。

程砚秋最初的业师是荣蝶仙,而他租住的院落里又有蝶仙庙。虽此蝶仙非彼蝶仙,然诗家可能衍化出绚丽辞章,而史家只能认作是巧合。

程砚秋之所以相中什锦花园6号,一方面是因为程砚秋旅欧回国后外事活动与社会公益工作日益增多,东单牌楼附近西观音寺34号的住房已不敷应用;另一方面是因为程砚秋已接手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的董事长,而校址在今嵩祝院北巷,距什锦花园较近。

程砚秋搬出什锦花园6号却显得无奈。其子程永江说:“从‘九一八’事变以来,父亲的反日爱国态度一直十分鲜明,北平沦陷使他产生了‘孤树临风’的危机感;住在什锦花园与吴佩孚府邸相邻,难免政治方面的干系,特别是‘停演’之后,住在这座大花园里总觉得招惹耳目,于是‘停演’成了迁居的契机之一。”

程砚秋(1904—1958),京剧表演艺术家,原名艳秋,字玉霜,后改为御霜,满族,北京人。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有《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程砚秋文集》存世。

程砚秋幼年家贫,到荣蝶仙家当“手把徒弟”,开始了学艺生涯。

旧时民间戏曲艺人学艺多采用“师徒传承”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大体有四种形式:一曰“设堂授艺”,又称“私寓弟子”;二曰“家塾学艺”;三曰“手把徒弟”,又称“私房徒弟”;四曰“拜师深造”,其中“手把徒弟”学艺最苦。这是因为“设堂授艺”招收的多为梨园世家子弟;“家塾学艺”必是殷实之家,有钱聘请教师;“拜师深造”则是有一定造诣的艺人为了更大的长进和更广的社会认同采取的措施,也有名家为得传人而主动收徒的。如:马长礼唱红之后,杨宝森、马连良均希望收其为徒,经协商马长礼被杨宝森收为徒弟,被马连良认为义子。“杨徒马儿”一时为梨园佳话。而“手把徒弟”则多是家境贫寒的孩子为求谋生之道才投师学艺,因此,入师门之前先要签订相当于“卖身契”的文书,称做“关书大发”。

程砚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3岁时便在天桥东大市浙慈馆票房和丹桂茶园边学戏、边“借台演出”。诗人、剧作家罗瘿公慧眼识珠,在得知程砚秋变嗓仍须为师父赴沪演戏后,毅然借款700银圆为其赎身,使程砚秋提前两年出师。之后,又帮助程砚秋调养嗓子,学习文化,拜谒名师。可谓:培育英才,不遗余力。

贤哉,罗公!

程砚秋没有辜负罗瘿公的苦心栽培,在艺术上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与“梅派”创始人梅兰芳、“尚派”创始人尚小云、“荀派”创始人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名震京城,声播海外。

有人评价:梅派讲究“样”——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尚派讲究“棒”——歌舞并重、昆乱不挡,程派讲究“唱”——深邃曲折、幽咽婉转,荀派讲究“浪”——柔媚活泼、清新流畅。

程砚秋讲究“唱”,不仅唱腔深邃曲折、幽咽婉转,而且唱词也错落有致、含蓄隽永。20世纪30年代,程砚秋赴欧洲考察西方戏剧以求探索中国戏剧发展之路。归国后与剧作家翁偶虹共同创作了集程派艺术之大成的剧目——《锁麟囊》。为了塑造人物和展示程派艺术的需要,对唱词反复推敲,突破京剧以7个字一句或10个字一句的设计程式,突出长短句,使唱腔抑扬错落、疾徐有致。如:剧中人薛湘灵回忆春秋亭遇雨的一段唱词——“在轿中只觉得天昏地暗,耳边厢,又听得风声断,雨声喧,雷声乱,乐声阑珊,人声呐喊,都道是大雨倾天……轿中人,必定有一腔幽怨,她泪自弹,声续断,似杜鹃,啼别院,巴峡哀猿,动人心弦,好不惨然。”能不令人击节而叹?!

程砚秋在北平沦陷时期息影舞台,务农隐居,以“停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更有只身痛打数名日本宪兵和伪警察之后脱身的惊人壮举,为世人称道。

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周恩来曾登门探望程砚秋,虽未遇,程砚秋却感慨万分。他说:“旧社会‘戏子’属下九流,没人看得起,谁想到周总理登门来看我!真是礼贤下士啊!”

抗日助国

拳打特务

一九四二年,程砚秋从上海黄金大戏院演毕回平,路经天津,又应天津中国大戏院之邀,演出三天。演毕,程砚秋让班社全体人马先回北平,自己留津数日看望老友才回到北平。那天程砚秋身着青布灰袍,头戴一顶深棕色土耳其式毡帽,下火车后走至出站口,有两个特务对程砚秋进行搜身,他们又将程砚秋带到一小房内,不问青红皂白,先就一拳打在程砚秋左耳,程砚秋厉声斥之曰“士可杀不可辱,你们要干什么?”他找到一跟柱子,立在柱前,以防后面受敌,便挥拳还击,将这两个特务打得狼狈不堪。特务一看非程砚秋的对手,恶狠狠地对程说“以后碰见再说”,程说“好,后会有期”,便整整衣冠出站。回家后发现手上金表遗失。次日左耳疼痛,后请耳鼻喉科专家徐荫详大夫治疗方愈。此事梨园界立刻传开,侯喜瑞听了,高兴地说“还是我们四弟有种,好样的,替我们出了口恶气!”。

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北平敌伪宪特突然搜查程宅,并将程砚秋带走。当晚程夫人即电话告知李锡之(李锡之协助程砚秋管理一切事物,他是程砚秋三、四十年代最亲密之友人,当时李锡之任伪实业总署总务局长),李锡之托部下庶务科长朱泽良(朱启今之子),朱又转托日本宪兵队嘱托吴泰勋(东北军将领吴俊升之子),再托日寇充信的杨跃东向日本宪兵队长三浦保释,才得以免受牢狱之灾。此后不久,程砚秋便谢绝舞台,衔恨归隐西山,弃伶为农,置身于青龙桥畔。

停演明志

程砚秋步入舞台艺术巅峰之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中国的领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接着日本侵略者逐步向华北侵蚀,此时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抵抗政策。面对国土沦陷,程砚秋满腔义愤,即借《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创作出京剧新戏《亡蜀鉴》,以表达绝不卖国求荣,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思想。此剧一经公演即获得巨大成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北平沦陷期间,日本人为了笼络人心,常常拉拢胁迫一些有影响的社会名流、学者、艺术家出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日本人多次邀请程砚秋参加亲日活动,每一次面对这样的邀请,程砚秋都坚决拒绝。一次,日本人指使梨园公会邀请程砚秋为日本捐献飞机进行“义演”,程砚秋义愤填膺,他说:“叫我们中国人演戏,得来的钱他们拿去买飞机炸弹,再来杀害我们中国同胞,决不能做这种助敌为虐、屠杀自己同胞、没有人性的罪恶勾当。”程砚秋坚决辞演。恼羞成怒的日本人撕去伪善的面纱,开始对程砚秋处处刁难,不准电台播放程砚秋的唱片,日伪特务寻机对程砚秋进行报复。程砚秋宁死不从,最终他下定决心

以“停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停演”就意味着程砚秋要舍弃眷恋的舞台,舍弃优裕的生活,舍弃丰厚的票房收入,但是这些都没有动摇程砚秋坚决不为侵略者服务的决心。“停演”后的程砚秋离开了喧嚣的市区,来到了北京西山的青龙桥,开始了务农生活。他住的是土屋茅舍,吃的是粗茶淡饭。每天和农民一道下地种田。在北京市档案馆珍藏着程砚秋“停演”后在青龙桥务农的照片,在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程砚秋一手牵毛驴,一手拿农具。此时的程砚秋虽然身处艰苦的环境中,但是避开了日伪特务的威逼,他的脸上流露出平和温暖的笑容。

胜利复出

程砚秋归隐两年,1945年抗日战争终于胜利,他满怀胜利的喜悦在北平广播电台做广播演说,愤怒控诉日寇在华的种种罪行,因此,我宁死不从,他们只好在电台上不准播放我的唱片。。。。。。”程砚秋讲的慷慨激昂,听者痛快。

程砚秋又重登舞台,首先应辽、吉、黑复员协进会北平分会资助东北义民还乡义演,又为赈济广西水灾义演,后做营业演出。一九四六年秋末,应上海天蟾舞台之邀,赴沪公演,与谭富英、叶盛兰合作,盛极一时,大饱沪上程迷耳福。宋庆龄先生那时曾派中福会基金干事江兆菊拜访程砚秋,请他为该会募集基金,程砚秋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爽快地答应了。因此,宋庆龄先生在上海住宅中接见了程砚秋。他又在上海,与田汉、黄佐临成为朋友。不久,程砚秋又目睹国民党之黑暗腐败,感到非常失望,乃再度归隐北平青龙桥,力田自谴。

查看更多>>

荀慧生

人物生平

荀慧生

荀慧生 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戏,其中代表作为《元宵谜》、《玉堂春》、《棋盘山》等,与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一起称为“三小一白”。1927年和1931年两次当选“四大名旦”,有“无旦不荀”的美誉。

诞辰:1900年1月5日,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五日;

逝世:1968年12月26日,农历戊申年十一月初七日。

代表剧目

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戏,其中代表作为《元宵谜》、《玉堂春》、《棋盘山》等,与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一起称为“三小一白”。

六大喜剧、《元宵谜》、《丹青引》、《绣襦记》、《勘玉钏》、《红娘》、《卓文君》;六大悲剧 《钗头凤》、《杜十娘》、《鱼藻宫》、《红楼二尤》、《霍小玉》、《晴雯》;六大武剧:《陶三春》、《大英杰烈》、《荀灌娘》、《美人一丈青》、《婚姻魔障》、 《盘丝洞》;六大传统剧:《贩马记》、《玉堂春》、《十三妹》、《棋盘山》、《得意缘》、《金玉奴》; 六大移植剧:《花田错》、《赵五娘》、《辛安驿》、《元宵谜》、《香罗带》、《庚娘》; 六大跌扑剧:《蝴蝶梦》、《东方夫人》、《九曲桥》、《东吴女丈夫》、《战宛城》、《翠屏山》; 可见其能戏之多 

荀慧生长年与陈墨香、陈水钟合作,编演了大量的新戏,在排演中得到王瑶卿的大力帮助。他演出的剧

荀慧生大师剧照目有三百多出,大致有以下三类剧目:一是《绣襦记》、《丹青引》、《红娘》、《勘玉钏》、《钗头凤》、《鱼藻宫》、《红楼二尤》、《荀灌娘》等新编演的剧目;二是《贩马记》、《玉堂春》、《十三妹》、《得意缘》等增益首尾的传统剧目;三是从梆子移植为京剧的《花田错》、《元宵谜》、《辛安驿》、《香罗带》等将近四十出戏。其他剧目还有《杜十娘》、《金玉奴》、《卓文君》、《胭脂虎》、《霍小玉》等。 

出版著作

有《荀慧生演剧散论》、《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荀慧生舞台艺术》等书行世。

任职情况

他历任中国戏曲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梆子剧院院长,河北省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等职。

1900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现为阜城县大白乡谷庄村)一个捻售线香的手工业之家。幼年家贫无以生计。(又说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1907年随父母到天津谋生,父亲将他与兄荀慧荣卖予小桃红梆子戏班学戏。不久其兄不堪忍受打骂私自逃走,只剩慧生,后被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私房徒弟,自此,荀慧生沦为家奴,吃尽苦头,但他仍以巨大的耐力与毅力坚持每天练功。夏天穿棉袄,冬天穿单衣,头顶大碗,足履冰水,点香火头练转眼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功练出了硬本领,唱、念、做、打无一不精。8岁在天津首次登台表演《双官诰》。又随侯俊山学梆子花旦。1909年,荀慧生以“白牡丹”艺名随师常在冀中、冀东一带农村市镇唱庙会和野台子戏。 1910年荀慧生随师进京,得到侯俊山(十三旦)亲传的《辛安驿》、《花田错》等戏。先后搭庆寿和、义顺和、鸿顺和、天庆和等梆子班辛亥革命前期他去天津曾同革命戏剧家王钟声,同台演出《革命家庭》、《黑奴恨》等戏,在《革命家庭》中扮演一个乡下姑娘。后向陈桐云、李寿山、程继先学习京昆艺术,直到十七岁才独立成班。

1911年入三乐班(后易名正乐)从路三宝、薛兰芬学京剧青衣、花旦,白牡丹与尚小云、赵桐珊有“正乐三杰”之称。曾拜吴菱仙、陈德霖、王瑶卿为师,并受孙怡云、程继先、田桂凤、曹心泉、乔蕙兰、李寿山等名家教益。

荀慧生喜欢作画,1924年正式拜吴昌硕为师,他又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李苦禅、王雪涛等名师求教,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活,提高了他的艺术素养。1927年北京报界举办京剧旦行评选,他与梅、尚、程一起被誉为“四大名旦”,这也标志着他艺术走向成熟,得到社会肯定,赢得了观众的赞赏。1931年再次入选“四大名旦”。

建国后,荀慧生遵照周总理签署的戏曲改革指示,为京剧艺术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备受屈辱,抑郁而死。 

艺术特色

他对唱和念的要求非常严格,认为唱要“以有限的腔调曲表达繁复错综的感情”,而念白在与观众交流时“比歌唱更直接、更有力一些”。为此,他主张唱和念时生活感和艺术性两者结合,协调融洽,并与表情、身段的真实自然相一致,互为表里。这正是荀派表演的特殊风格。

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剧本、唱腔、表演、念白、到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在唱腔艺术方面荀慧生大胆破除传统局限,发挥个人嗓音特长,吸取昆、梆、汉、川等曲调旋律,大胆创新。这不是简单的一曲多用,而是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感情与心境出发,字正腔圆,腔随情出,令人着迷。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他还十分注重道白艺术,吐字清晰,声情并貌,他创造出融韵白、京白为一体的念白,韵调别致,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表演方面他强调“演人不演行”,不受行当限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突破,他塑造的许多少女、少妇的艺术形象,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娇雅妩媚、清秀俊美、风格各异。

他的唱腔素以柔媚婉约著称,他有不少精彩的唱段,成为荀派弟子的必修课目。他的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他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新腔;广采博收,吸取其他剧种唱腔的长处,设计新腔。如《红娘》中那段“反四平调”脍炙人口。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荀慧生编制新腔坚持三条原则:一是让人喜悦;二是让人听懂;三是让人动情。

荀慧生的念白有独特的风格,柔和圆润,富于韵律美。他不照搬传统的韵白和京白,从人物的感情感出发,富含人物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轻重缓急,恰到好处,流利感人,又声声入耳。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生活美。

艺术传人

荀派艺术丰富多彩,流传极广。荀慧生一生收徒之众,不计其数,他指导和亲自传授的后人、学生、徒弟有:吴纪敏、金淑华、李薇华、王紫苓、宋德珠、毛世来、黄少华、童芷苓、李玉茹、李玉芝、吴素秋、赵燕侠、小王玉蓉、张正芳、尚明珠、厉慧敏、陆正红、宋长荣、李妙春、许翰英、刘长瑜、孙毓敏等,其长子荀令香工旦,其女荀令莱亦为其传人。1958年荀慧生先生收秦腔演员全巧民,亲自传授《豆汁记》。

还有许多人虽未拜师,但多得其亲授。 

成就及荣誉

获奖情况

1952年获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老艺术家表演奖。

建纪念馆

荀慧生纪念馆奠基仪式2006年11月27日上午在河北省东光县普照公园举行。荀慧生先生的长孙、著名导演荀皓,著名表演艺术家章金莱(六小龄童),荀慧生先生关门弟子、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等,与当地官员一起出席了奠基仪式。

活动年表

1916年10月6日,农历丙辰年九月初十日:荀慧生出师

早在1907年荀慧生被其父卖给梆子艺人庞启发为徒,按照常规1915年就应出师,由于荀父与庞启发在荀慧生学艺的契约上没有标明具体的出师时间,荀慧生在学艺后期红极一时,给师傅赚了很多钱,庞启发不让荀慧生出师,威胁并软禁了他。后在李洪春、尚小云的帮助下逃走。由白社及三乐班主李继良出面,以折衷办法达成协议,延长出师时间两年,演出所得与师傅对半分成。

1917年,农历丁巳年:朱幼芬组班

名旦朱幼芬组班,演于中和园,营业不振。后邀入时慧宝、尚小云、荀慧生、龚云甫等人,于是每日满堂。时先生当时嗓音高亢,以《戏迷传》一剧红遍梨园。

1919年9月9日,农历己未年闰七月十六日:荀慧生首次在上海天蟾舞台以《花田错》打炮

荀慧生首次在上海天蟾舞台以《花田错》打炮,当时随杨小楼,谭小培,尚小云同去,有三小一白之称。

1923年,农历癸亥年:荀慧生收叶寿梅为徒

荀慧生收票友叶寿梅为徒,为荀慧生第一个弟子。

1923年4月26日,农历癸亥年三月十一日:程艳秋结婚

程艳秋和果秀英在前门外同兴堂饭庄举行结婚典礼。整个饭庄喜气洋洋,四周挂满了贺喜的祝辞和书画,宾客达四五百人。

因为新郎程艳秋、岳丈果湘林、冰媒梅兰芳以及新郎的师傅荣蝶仙、王瑶卿,新娘的外祖父余紫云等人,都是唱旦角的,因此在京的旦行名角,几乎倾巢出动,前来贺喜助兴。包括:陈德霖、余玉琴、田桂凤、王瑶卿、王琴侬、朱幼芳、阎岚秋、朱桂芬、荀慧生、于连泉、朱琴心、王蕙芳、姚玉芙等,全都在座。报刊称之为“自有伶人办喜事以来,真正巨观之名旦大会也。”

婚后罗瘿公为果秀英改名为果素瑛。

1925年,农历乙丑年:杨宝森留沪在义母处调养

因在沪演出三个月,杨宝森嗓音极度疲劳而倒仓,乃至一字不出。经荀慧生介绍,拜认剧评家郑过宜母亲为义母,即留沪寄居义母处调养。

1925年,农历乙丑年:《梨园外史》单行本出版

北京京华印书局印制的《梨园外史》一册单行本出版,共十二回。封三版权页的著作者署名为“作剧先生”和“观剧道人”。“作剧先生”是江苏吴县的潘镜芙的化名,“观剧道人”是湖北安陆陈墨香的化名,除曹心泉、荀慧生等五人的序外,还有陈墨香的序(却并非以自序形式出现):

“《梨园外史》小说家言也,纪道咸以来伶官故实。其间事迹,询之老伶未尽符合,然其描摹优人之状态,讨论戏曲之源流,至为详细,诚非老于斯事者不能道其只字。纪事小有牴牾,奚足为病!昔太史公传优孟,世且摘其谬误,况此固以稗野自命者乎?施耐庵、曹雪芹之小说,摹绘得神,亦但能得盗贼、儿女之性情耳;至事迹之有无,直同镜花水月。而此书所纪,尚不尽蹈空,欲考梨园掌故者岂可忽诸?方今之世,风俗淫靡,梨园以旦为第一流,读此编‘胡喜禄扫尽铅华’一章,知作者盖有隐痛焉!余出入伶官之家将三十年,于若辈之情伪,知之甚深,只以赋性疏懒,未克独力撰作。是书之成,实为先获我心,故援笔乐为之叙。墨香氏题。”

1925年,农历乙丑年:余叔岩、杨小楼组双胜社

余叔岩与杨小楼第二次合作,班名改为“双胜社”,在香厂新明戏院演出。阵容十分齐整,旦角是荀慧生,架子花武二花是钱金福,丑角是王长林,小生是冯蕙林。在这个时期唱过多次新鲜好戏,如《青石山》中,杨小楼的关平,余叔岩的吕洞宾,钱金福的周仓;《战宛城》,余叔岩饰张绣,杨小楼饰典韦,钱金福饰许褚,荀慧生饰邹氏,王长林饰胡车。又排了一出老戏《摘缨会》,余叔岩的楚庄王,荀慧生的许姬,杨小楼的唐狡,钱金福的先蔑,王长林的襄老。此外,余叔岩与荀慧生还合演了很多生旦对儿戏,如《打鱼杀家》、《南天门》、《梅龙镇》等。

1925年4月26日,农历乙丑年四月初四日:余叔岩首演《摘缨会》

余叔岩在新明戏院首演《摘缨会》。余饰楚庄王,杨小楼饰唐狡,荀慧生饰许姬,钱金福饰先蔑,王长林饰襄老。

1925年10月2日,农历乙丑年八月十五日:荀慧生改艺名“白牡丹”为荀慧生

经杨小楼、余叔岩建议,荀慧生改艺名“白牡丹”为荀慧生。

1927年7月23日,农历丁卯年六月廿五日:《顺天时报》举办的“五大名伶新剧夺魁”结果揭晓

《顺天时报》举办的“五大名伶新剧夺魁”,历时一月终得出结果,五人分别以梅兰芳《太真外传》、程艳秋《红佛传》、尚小云《摩登伽女》、荀慧生《丹青引》、徐碧云《绿珠坠楼》入选夺魁剧目。 

1928年1月13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

义务戏。

演出剧目

《大回朝》(裘桂仙)

《马鞍山》(时慧宝)

《收关胜》(尚和玉)

大轴是四大名旦(梅、程、荀、尚)、老生三杰(余、高、马)等名伶合演的全本《红鬃烈马》:

《彩楼配》(王琴侬)

《三击掌》(陈德霖,贯大元)

《母女会》(王幼卿,松介眉)

《投军别窑》(李万春,程玉菁)

《误卯三打》(周瑞安)

《赶三关》(马连良,朱琴心)

《武家坡》(余叔岩,程艳秋)

《算军粮》(荀慧生,高庆奎)

《银空山》(王凤卿,于连泉,朱素云)

《大登殿》(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李多奎,侯喜瑞,张春彦)

1929年,农历己巳年:时慧宝搭春生社

1929年至1932年,时慧宝搭入春生社与荀慧生合作,主要演于吉祥和哈尔飞戏院。主要剧目有:《换子》、《金马门》、《摔琴》、《雪杯圆》、《骂王朗》、《朱砂痣》、《七星灯》、《乌盆记》、《上天台》等。

1929年4月,农历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台夜戏山西赈灾会募款义演

第一舞台夜戏山西赈灾会募款义演。梅兰芳、余叔岩、杨小楼、高庆奎、荀慧生、程艳秋、王又宸、马连良、尚和玉、侯喜瑞、阎岚秋等名伶参加演出。

演出剧目

压轴《游龙戏凤》(梅兰芳,余叔岩)

大轴《八蜡庙》(杨小楼反串张桂兰,梅兰芳反串黄天霸,余叔岩反串朱光祖,程艳秋反串贺人杰,马连良反串关泰,阎岚秋反串褚彪,朱桂芳反串费德功,姜妙香反串金大力,郝寿臣反串小老妈,侯喜瑞反串秦小姐,李寿山反串丫鬟,诸如香反串秦义成)

其中余叔岩反串朱光祖,扮相、白口、身段活脱脱一位极好的开口跳。特别是在桌子上的椅子上,拿了一个大顶,又直又干净,前后台都服了。后来,谭富英在北京,杨宝森在香港,均按余叔岩的路子反串过朱光祖。

1930年7月10日,农历庚午年六月十五日:马富禄拜傅小山为师

马富禄在两益轩拜傅小山为师,专学武丑。是日,荀慧生、张春彦、金仲仁等均在场。

1931年,农历辛未年:四大名旦合灌唱片《四五花洞》

长城公司请梅兰芳、尚小云、程艳秋、荀慧生四人,合灌唱片《四五花洞》一张,由徐兰沅京胡,王少卿京二胡,何斌奎司鼓,成为稀世绝品,并使“四大名旦”的称谓更深入人心。

“四大名旦”在上海合灌唱片《四五花洞》,为人们留下了一张京剧唱片的稀世珍品,同时也为上海剧坛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促成这件美事的即上海著名评剧家梅花馆主。梅花馆主郑子褒,曾任《半月戏剧》、《十日谈》、《金刚画报》、《戏剧画报》等多种戏剧刊物的主笔,又多年在长城唱片公司当经理,主持灌制过梅兰芳、杨小楼合作的《霸王别姬》,杨小楼、郝寿臣合作的《连环套》等唱片。1931年6月,杜月笙的杜氏祠堂落成,全国京剧名伶云集上海,其中四大名旦加雪艳琴、高庆奎、金少山合演的《五花洞》是杜祠堂会最精彩的节目。堂会结束后,长城唱片公司灵机一动,打算请四大名旦共灌《五花洞》唱片一张,与众多名伶具有深交的梅花馆主遂成关键人物。俗话说好事多磨,只有多磨的好事才显其珍贵难得。《五花洞》的灌制过程也是磨难重重,为剧坛平添几段趣闻轶事。

第一难是词腔的处理。该唱片直径15英寸,每面仅3分15秒,唱西皮慢板,只容纳两句。按台上唱法,真假潘金莲各两名,先由两人合唱一句,再换两人接唱一句,因前后词腔均无变化,在唱片中将难分各人特长。经斟酌,后定为每人独唱一句,唱词各异,唱腔自谱。

第二难是名字之排列。梅兰芳众望所归,居首无疑;程当红极一时可列第二;荀声誉日增可为第三;但尚资格既老难排最后。此事引起梨园界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幸梅花馆主匠心独运,特制一轮轴形名牌,此事方休。

第三难是演唱之先后。梅首先声明唱第一句;程自谓可唱第二句;尚对梅唱第一句不予计较,但称第二句应由他唱;荀则表示若唱第三四句宁可不干,致此好事几乎告吹。梅花馆主再次斡旋。先对程说您是饱学之士,若和梅作神龙首尾相应,将受人嘉许;又对荀说,您的噪音低柔,第二句须翻高,如有逊色,反为不美,而第三句婉转低腔更显荀腔特色。程、荀皆允,尚便如愿以偿。以后伴奏和丑角人选问题也经一番周折终获圆满解决,《五花洞》遂成《四五花洞》。

稀世珍品来之不易,万事惧备后,荀、尚、梅、程自右而左并立于收音机前,四人同声念白∶“咳,这是从哪里说起……”接拉过门,梅、尚、苟、程依次各唱一句,最后合唱。“十三咳”。这样《四五花洞》之佳音终得永存。

1931年5月,农历辛未年:言菊朋四次赴沪演出

言菊朋第四次赴沪,与荀慧生同行,出演于上海大舞台。此次莅沪,言菊朋所演剧目有《卧龙吊孝》、《兴汉灭莽》、《楚庄王》等。此次言氏每月包银三千元,演期二月,除去开支,近乎白唱。一应收入端赖堂会。

1931年5月20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初四日:言菊朋四次赴沪演出第一天

言菊朋第四次赴沪,与荀慧生同行,出演于上海大舞台。当日打泡,言菊朋《捉放宿店》,荀慧生《荀灌娘》。

1931年6月9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四日。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一天。

下午三时开演

《天官赐福》天蟾全班

《金榜乐》(徐碧云,言菊朋,芙蓉草,姜妙香)

《鸿鸾禧》(荀慧生,马富禄,金仲仁,张春彦)

休息

七时开演

《百花亭》(雪艳琴)

《汾河湾》(张藻辰,尚小云)

《打花鼓》(华慧麟,萧长华,马富禄)

《落马湖》(李吉瑞)

《芦花河》(程艳秋,王少楼)

《龙凤呈祥》(梅兰芳饰孙尚香,杨小楼饰赵云,马连良饰乔玄,高庆奎饰前刘备,谭小培饰后刘备,谭富英饰鲁肃,龚云甫饰国太,金少山饰张飞,萧长华饰乔福,姜妙香饰周瑜,曹毛宝饰孙权)

1931年6月10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五日。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二天。

中午十二时开演

《富贵长春》(麒麟童,赵如泉)

《八百八年》(袁履登,王晓籁)

《空城计》(郭继云)

《宇宙锋》(季小姐)

《群臣宴》(孙化成)

《庆顶珠》(王庾生,小杨月楼)

《安天会》(刘宗杨)

《北湖州》(郑永泉)

《状元谱》(张藻辰,金仲仁)

《玉堂春》(芝英夫人,高庆奎,姜妙香,张春彦)

《定军山》(谭富英)

《坐宫》(王少楼,华慧麟)

《两将军》(李万春,蓝月春)

《骂殿》(程艳秋,贯大元)

《独木关》(李吉瑞,小桂元,苗胜春)

《卖马》(王又宸)

《长坂坡》(杨小楼饰赵云,高庆奎饰刘备,雪艳琴饰糜夫人,雪艳舫饰甘夫人,刘砚亭饰张郃,刘奎官饰张飞,蒋宝印饰曹操,刘斌昆饰夏侯恩)

《全部红鬃烈马》:

《彩楼配》(徐碧云)

《三击掌》(尚小云,贯大元)

《别窑》(麒麟童,王芸芳)

《探寒窑》(程艳秋,龚云甫)

《赶三关》(郭仲衡,芙蓉草)

《武家坡》(梅兰芳,谭富英饰前薛平贵,言菊朋饰后薛平贵)

《算粮》(谭小培,雪艳琴)

《银空山》(谭小培,荀慧生,姜妙香)

《大登殿》(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龚云甫)

1931年6月11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六日。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三天。

中午十二时开演

《满堂红》(杨鼐侬,金碧玉)

《岳家庄》(小杨月楼,小奎官)

《琼林宴》(言菊朋)

《战宛城》(麒麟童饰张绣,荀慧生饰邹氏,刘奎官饰典韦,金仲仁饰曹昂,曹毛包饰曹操,陈鹤峰饰贾诩,马富禄饰曹安氏,蒋宝印饰许褚)

《取荥阳》(马连良,金少山)

《取帅印》(高庆奎)

《花木兰》(徐碧云)

休息

七时开演

《马蹄金》(尚小云,贯大元,龚云甫)

《挑滑车》(刘宗杨)

《二进宫》(梅兰芳,谭小培,金少山)

《林冲夜奔》(李万春)

《弓砚缘》(雪艳琴,姜妙香,雪艳舫)

《卧虎沟》(李吉瑞)

《忠义节》(程艳秋,谭富英,王少楼)

《八大锤》(杨小楼饰陆文龙,马连良饰王佐,刘汉臣饰岳云,刘砚亭饰金兀术,刘奎官饰狄雷,高雪樵饰何元庆,马富禄饰乳娘,张质彬饰严成方,张国斌饰岳飞)

《五花洞》(梅兰芳、程艳秋、尚小云、荀慧生饰四潘金莲,高庆奎饰张天师,金少山饰包公)

《庆贺黄马褂》(麒麟童,王英武,赵如泉,刘汉臣,金素琴,刘奎官)

1932年3月11日,农历壬申年十二月初六日:荀慧生首演《红楼二尤》

荀慧生于北京哈尔飞剧院首演《红楼二尤》成功。

1933年1月9日,农历壬申年十二月十四日:荀慧生收丁云兰为徒

荀慧生在丰泽园收坤伶丁云兰为徒。

1935年5月20日,农历乙亥年四月十八日:荀慧生首次赴武汉演出

荀慧生应邀首次赴武汉演出,演于汉口大舞台。配演的有老生王文源、武生吴彦衡、老旦李多奎、花脸蒋少奎、小丑马富禄。剧目有荀慧生独创的《元宵谜》、《香罗带》、《钗头凤》、《丹青引》、《荀灌娘》等,也有别具荀派风味的《十三妹》、《大英杰烈》、《玉堂春》、《战宛城》等传统戏。头两天上座八、九成,第三天满座,加售站票。

1936年10月10日,农历丙子年八月廿五日:1936年怀仁堂庆祝双十节堂会

北京军政当局首领宋哲元在中南海怀仁堂办堂会戏,庆祝双十节。

演出剧目

《大登殿》(程砚秋,荀慧生,王凤卿,李多奎)

1936年10月22日,农历丙子年九月初八日:荀慧生首演《红娘》

荀慧生于北京哈尔飞剧院首演《红娘》成功。

演出剧目

《朱痕记》(程砚秋,谭富英)

《樊江关》(尚小云,筱翠花)

《战宛城》(李万春,荀慧生,郝寿臣)

《开山府》(李盛藻,袁世海)

《艳阳楼》(周瑞安)

《钓金龟》(李多奎)

1939年2月9日,农历戊寅年十二月廿一日:吴素秋拜荀慧生义父

吴素秋拜荀慧生义父。

1939年5月3日,农历己卯年三月十四日:童芷苓拜荀慧生为师

童芷苓拜荀慧生为师。

1939年6月14日,农历己卯年四月廿七日:荀慧生收徐东霞为徒

荀慧生收徐东霞为徒。

1939年8月8日,农历己卯年六月廿三日:毛世来拜荀慧生为师

毛世来拜荀慧生为师。

1958年2月,农历丁酉年:戏曲界人士研究在大跃进中戏曲界如何创作更多的新剧目

由老舍、张季纯出面召集戏曲界人士研究在大跃进中戏曲界如何创作更多的新剧目为第二年国庆十周年献礼的问题。荀慧生、张君秋、裘盛戎等30多人出席。

1959年5月25日,农历己亥年四月十八日:京剧《金玉奴》座谈会召开

北京市文联召开京剧《金玉奴》座谈会。《金玉奴》是荀慧生60高龄时重新加工整理的剧目,且自编自导自演,与会者一致予以肯定,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

1959年7月,农历己亥年:孙毓敏参加荀慧生京剧团

孙毓敏从北京市戏曲学校毕业,7月分配到北京荀慧生京剧团工作。

1961年6月,农历辛丑年:荀慧生京剧团赴江浙与上海等地演出

荀慧生京剧团赴江浙与上海等地演出。在沪期间,上海广播电台播放了孙毓敏的《荀灌娘》与《蝴蝶杯》的选场,她在《解放日报》撰文《看荀慧生老师演出杜十娘有感》。

1961年6月3日,农历辛丑年四月二十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一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一天。

演出剧目

《白蛇传》(孙毓敏饰白蛇,别永德饰许仙,吴纪敏饰青蛇,赵炳啸饰法海,赵慧英饰“水斗”之白蛇)

1961年6月4日,农历辛丑年四月廿一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二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二天。

演出剧目

日场

《荀灌娘》(孙毓敏,黄文俊,刘永贵,茹绍瑞,李薇华、赵慧英饰女兵)

1961年6月6日,农历辛丑年四月廿三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四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四天。

演出剧目

《蝴蝶杯》(孙毓敏,徐和才)

1961年6月17日,农历辛丑年五月初五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十五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十五天。

演出剧目

《花田八错》(荀慧生)

1961年6月18日,农历辛丑年五月初六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十六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十六天。

演出剧目

《金玉奴》(荀慧生)

1961年6月19日,农历辛丑年五月初七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十七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十七天。

演出剧目

《红娘》(荀慧生)

1961年6月20日,农历辛丑年五月初八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十九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十九天。

演出剧目

《杜十娘》(荀慧生饰杜十娘,孙毓敏饰丫鬟)

1962年3月26日,农历壬寅年二月廿一日,上午:高盛麟收杨少春为徒

高盛麟收杨少春为徒拜师会在北京工人俱乐部大厅举行。文化部.中国剧协.文化局及北京戏曲界知名人士.各剧团的领导及代表三百多人前来祝贺,会上在行罢鞠躬礼后,师徒双方、有关领导及来宾如荀慧生、马连良等,都发表了热情讲话。

拜师会前的专场考察中,杨少春演出了《挑华车》。

1966年8月23日,农历丙午年七月初八日:北京市文化局和“文学艺术家联合会”的作家、艺术家和干部被批斗

北京市文化局和“文学艺术家联合会”的作家、艺术家和干部老舍被拖到文庙批斗毒打,共29人,包括老舍、骆宾基、荀慧生、白云生、侯喜瑞、顾森柏、方华、郝成、陈天戈、王诚可、赵鼎新、张孟庚、曾伯融、苏辛群、季明、张国础、商白苇、金紫光、王松生、张增年、宋海波、张治、张季纯、端木蕻良、田兰、江风、肖军等。

当天上午,北京大学和北京第八女子中学的红卫兵学生闯到文化局和文联机关,对那里的“牛鬼蛇神”动手施暴。几个女红卫兵用铜头皮带劈面抽打肖军,给他挂上了“反动文人肖军”、“反革命份子肖军”等几块大黑牌子,还在他的名字上画了红色的大叉子,并且把他的头发剪掉。

下午3点,在烈日下,这29人被一个一个叫出来,排成一排站在院子里。每叫出来一个人,就在这个人的头上套上一块写着他的名字和罪名的牌子,4点多,这29人被用两辆大卡车,从他们在西城区的机关被运到东城区国子监“文庙”的院子里。那里曾是皇帝时代的最高学术和教育机构,后来成为首都图书馆。

吴昌硕往事

吴昌硕爱好京戏,并与京剧大师梅兰芳之间有诗画之交,此已有人着文谈起过,但他与另一位京剧大师荀慧生也有着不少交往,却从无专文谈起,此处略作补述。

荀慧生是京戏中“荀派”艺术的创始人,与梅兰芳创“梅派”、程砚秋创“程派”、尙小云创“尙派”,合称京戏“四大名旦”。昔时唱戏名角多通诗赋,喜好书画,如梅兰芳、程砚秋、兪振飞等均擅此道。

荀慧生在一九二一年秋到沪献艺,因仰慕吴昌硕的书画艺术,拿着自己所绘的书画册页,在书法家刘山农的介绍引荐下,向吴昌硕请敎。吴昌硕本来就喜欢京戏,见廿一岁的荀慧生不仅擅长京戏,而且有意于书画艺术,十分重视,欣然阅毕册页,并满心欢喜地予以指导点拨,使荀慧生得到许多启发。从此他便对吴昌硕行弟子之礼,甚为恭谨。

过了两年,一九二三年农历八月初一,是吴昌硕八十岁寿诞,许多朋友和及门弟子借上海山西北路海宁路口的华商别墅祝嘏,一时嘉宾云集,气氛热烈,亲友纷纷以诗画相赠。当晩进行京剧演出,荀慧生、梅兰芳等均到场,荀慧生除演唱《麻姑献寿》外,还与袁寒云合演梅派唱腔《审头刺汤》,而梅兰芳则反串演唱荀慧生的拿手戏《拾玉镯》。此外,戎伯铭演唱《贵妃醉酒》,画家熊松泉演唱《华容道》,给吴昌硕的八十岁大寿带来了许多快乐与笑声。

一九二七年春三月,荀慧生从北京赴沪献艺,在一品香向吴昌硕补行拜师礼,当时也有不少名家在场。吴昌硕见荀慧生年纪轻轻而有意于书画,满心欢喜,于同年十月诗赠一额,文曰——仙乐风飘。至此,荀慧生就正式被列为吴门弟子。

不料,荀慧生入门仅一个多月,同年十一月廿九日,吴昌硕便溘然长世,终年八十四岁。荀慧生闻知噩耗,特从北平赴沪,扑在吴昌硕身上大哭不止。吴昌硕虽去世,但荀慧生与吴师后人却往来不断,友情延绵。

大约在一九六○至一九六二年间,荀慧生赴沪又到吴家,与吴昌硕三子吴东迈寒暄交谈时,忽而进来两个小女孩,大的十岁刚出头,小的也只十岁左右,皮肤白皙而眼目清秀,长得很是活泼可爱,原来是吴东迈的两个孙女,大的叫吴冬梅,小的叫吴有雯。荀慧生非常喜欢她们,当即便与吴冬梅说:“戏曲也应从小孩时学演唱。走,跟我到北京去。

两个女孩不知所措。吴东迈望望两个天真可爱的小孙女,终究舍不得放她们去。 

不过,她们的父亲吴长邺却时常赴京。每次到京,也必到荀慧生家拜访,并住他家。许多年过去了,吴长邺谈起荀慧生,仍仿如昨日,他说:“荀慧生的太太姓张,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文化大革命中,荀被批斗,她雪夜逃生,结果因年老体迈,被雪盖住。等被挖出来,人已死了,很惨的。”(孙琴安)

人物评价

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是一位值得中华民族骄傲,值得后人敬仰的艺术大师。

荀慧生既非梨园世家,又无权贵支撑,他从一个一字不识的农村的穷孩子六岁被卖到戏班学唱梆子,在二十七岁就荣获京剧“四大名旦”的桂冠,成为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并驾齐驱,独领风骚几十年的艺术大师!二十八集电视连续剧《荀慧生》以大量详实的史料,以鲜为人知的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令人信服的荀慧生;一个历尽坎坷,令人荡气回肠的荀慧生;一个被金钱、权势、美女包围而自强不息的荀慧生;一个深受民众喜爱而也深爱民众的荀慧生;一个不畏强暴有民族气节的荀慧生;一个为京剧艺术孜孜不倦追求,勇于改革创新,奋斗了一生的荀慧生!

后世纪念

纪念馆

荀慧生纪念馆在他的故乡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落成开放 。坐落在东光县旅游开发区马致远纪念馆北侧 

查看更多>>

尚小云

尚派艺术

尚小云 是现代中国京剧代表人物之

尚小云一,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其一生艺术经历,恰与中国京剧鼎盛时期相始终,是京剧中后期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铁嗓钢喉,高劲圆亮

尚小云出科以后,先后从孙怡云、张芷荃学戏,又得益于陈德霖。并从王瑶卿、路三宝学花旦戏,随李寿山、陆金桂等学昆曲。所从师者,均为老成典型。因而早年即为文武昆乱不挡的出色旦角,而尤以其青衣戏最为观众认可,被公认为“青衣正宗”。

尚小云天赋极佳。其嗓音宽亮,扮相俊美,身材适宜。尤以中气充沛、调门高亢、久唱不衰为难能可贵。由于其声高劲圆亮,以刚为主,很适宜传统青衣的唱法,是以早年初搭各班,以“二祭”——《祭江》、《祭塔》及《玉堂春》、《探母》等唱工剧青衣戏享名于时,故有“铁嗓钢喉”之誉。

青衣一行,传统上多演“贞节烈女”,其唱法不仅要求清亮娇脆,还须有阳刚喷薄之音。自胡喜禄开创阴柔一路唱法以后,阳刚一路渐有不敌之势。而孙怡云、陈德霖等均准老派,以阳刚为胜。尤其是陈德霖,继承了阳刚一派的优点,同时讲究刚柔兼济,开创了青衣一行新的演唱格局。

尚小云在演唱上,直接继承了阳刚一派的传统,早期恪守传统青衣“口

尚小云珍贵剧照紧字松”的唱法,其后受陈德霖影响,于刚健中辅以婀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发音上抗下坠,对比鲜明,注重气势,给人纵横捭阖、拔险攻坚的刚劲之美,传统青衣“节节高”的唱法,在他能举重若轻。尚小云在唱工中,不但不像后来旦角每每减少词句,有时还按老派唱法增多唱词。 如《玉堂春》,一般在“惊动乡约和地保”后面,即接“拉拉扯扯到了公庭”,他却接上“一旁又来了两个官人,一个拉来一个扯”,然后才接“拉拉扯扯”一句。

与四大名旦中其他几位一样,尚小云在京剧旦行各领域都有所涉足,无论青衣、花旦、刀马甚至武旦,都能胜任愉快;但他的不同之处,是并不致力于打破这些行当的表演界限,而是在每一个特殊环境下,都以不同的行当适应表演的需要。在《探母》中,尚小云早年演公主,后来又演太后,他都恪守行当规范,公主以旗装花衫应工,而太后则完全是青衣典型。又如《全部红鬃烈马》,尚小云在《武家坡》演王宝钏,在《大登殿》则演代战,亦是青衣、花衫分明,决不含混。

尚派唱腔的特点,讲究攻坚碰硬,都以实音、真力转折,决不稍懈;同时又以板头的变化运用,打破唱腔的固定节奏,展示唱腔的丰富内涵;又以斩钉截铁的断和错综有力的顿挫,使唱腔错落有致,往往在平易简约、坚实整齐中呈现峭险之处,显得力透纸背。而其快板、流水以及散板等处,则表现为酣畅淋漓,满纸云烟,和专尚纤巧者不同。

文武兼善,面面俱到

尚小云

初学老生,继之以武生、花脸,最后才改旦角。尤以武生,既有在科班时的基础,后又有和杨小楼同班、同台的经历,体会极为深切。是以尚小云在其近六十年的舞台生涯中,每以文武兼擅驰名。

尚派的做工身段,如跑圆场等,能越跑越圆,有前激后荡之势。起落准确,跬步不失。舞蹈身段,如《御碑亭》中表现孟月华回家途中遇雨,泥泞难行,尚小云用了三个滑步:先是前栽,表现在泥泞中快行难以站稳;接着是后仰,脚下一滑,几乎坐地;最后终于失去平衡,两腿前伸从舞台一角滑向另一角。三步紧紧相连,被称为“尚氏三滑步”,在舞蹈艺术中而有真实生活的感受,至今脍炙人口。

尚小云的武工,在四大名旦中独树一帜,最为人称道。每举手投足间,矫健非常。其《湘江会》、《战金山》以及后来编演的《秦良玉》等戏的开打,在美观中又别有一种威猛气概。其扎靠戏,与杨小楼、钱金福等有同样的优点:旗不乱、靠不掀、翎子不倒,在京剧武打表演中具有典范性。其晚年演出《双阳公主》,在这些地方更显老成典型。

尚小云与杨小楼数度合作《湘江会》,而在起打中相得益彰,就足见他的功力。旦角武打身段,不像净行及武生,站“大蹲裆式”,只是两腿略拱的“女骑马式”,蹲式幅度小,易摇晃或站不住。而尚小云在《湘江会》对枪打完“大扫琉璃灯”以后的掏翎挫腰骑马式亮相,却如锦?花墩,纹丝不动,极见精彩。

《秦良玉》一剧,范宝亭饰闯塌天,被挑下马后就地两滚,动作飞快;而尚小云扮演的秦良玉,要在锣鼓中立即将之刺死。这一身段不仅要快,还要分清一个在马上,一个已坠马,其间分寸颇难把握。而尚、范二人此处如惊蛇入壑,丝丝入扣,火炽而惊险。

舞蹈是京剧旦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表演手段。尚小云在其新编剧中,也作了可贵的探索。如《红绡》、《林四娘》中的剑舞,《婕妤当熊》中的扇舞,《云?娘》中的即席跳舞作歌等,都是。尤以《摩登伽女》中首创化用“苏格兰舞”及夏威夷“呼啦舞”,为拓展京剧表演手段做出了巨大贡献。

尚小云除本行旦角以外,在反串戏及乔装戏中,都展示了其文武全才、各行皆能的艺术功底。如其反串《八蜡庙》黄天霸,按武生演法,一丝不苟。又如演《翠屏山》石秀,《酒楼耍刀》及《杀僧》两场,酒气熏蒸,满面煞气。在“花梆子”中耍六合刀,敏锐绝伦,纵身几个“蹦子”,抡刀下劈,其气势之迅捷,便是一般专演小生者,亦要为之退避三舍。

加工旧剧与编创新戏

尚小云打破

了以往京剧旦行(青衣)专门讲究“贞女节烈”的道德评判标准,从“烈”之一端引发了“侠”、“义”、“刚”、“健”等内涵,从更广阔的层面关注妇女的生存和生活价值,实际上已隐含了对传统妇女观念的批判,颇具时代意义。尚小云的这一尝试,大大增强了京剧旦角(青衣)一行的表现力,拓展了京剧旦行的表现空间。这是尚小云能够步入四大名旦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作为现代京剧艺术大师的精神基础。此外,他在剧目内容上大胆取少数民族及域外生活为背景,这也是京剧史上的首创,对拓展京剧表现力作了可贵的探索。在新剧的排演中,他大规模使用布景,并参照历史、民族服饰的实物,改革舞台服装及化妆,这也是对舞台的整体形象改革的尝试。

尚小云遵循艺术规律,同时开展了对传统剧目的加工与新编剧目的创作。对于传统戏,尚小云或增头加尾,或连缀折子戏,或删繁剔冗,以使主题突出,情节完整,人物鲜明。他曾改编演出了 《玉堂春》、《十三妹》、《梅玉配》、《涤耻血》、《詹淑娟》、《天河配》、《雷峰塔》、《春秋配》、《乾坤福寿镜》等数十个传统剧目。而对于新编剧目的排演,尚小云根据自己文武并俪、各行皆工的特长精心创造,在唱腔、扮相、表演、布景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造,极大丰富了京剧舞台。

《梁红玉》是尚派名剧。30年代末尚小云根据传统折子戏《战金山》等整理改编,从《玉玲珑》起,到《战金山》结束,名《梁夫人》。1950年前后,又予以加工,易名《梁红玉》。其中《许婚从军》的唱段和《擂鼓助阵》的擂鼓表演尤为精妙。后来,尚小云根据意大利籍清宫画家郎世宁所绘的香妃半身戎装像改进了传统的女靠,使梁红玉的形象更加英俊挺拔。

为了强化我国民族戏曲载歌载舞的特点,在尚小云的保留剧目中,常常采用昆剧的演法,有些场次整个按照昆剧折子戏来演。一些昆剧折子戏经他大幅度加工,成了京剧的常演剧目,而且都已成为尚派名剧,如《梁红玉》的后半出《战金山》,《汉明妃》的后半出《昭君出塞》,就是享誉最盛的艺术精品。

尚派艺术代表作举隅

1962年,尚小云赴山东讲学,这使他留下了一篇《我赴山东教学的讲稿》。其中对京剧艺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颇多精辟之论。比如,在四功五法的表述中,尚小云明确指出五法为“口、手、眼、身、步”,将口法列于京剧表演五法之首。尚小云是程砚秋以外唯一如此明确、系统阐述的京剧艺术大师。

1935年,由李寿民改编的全部《汉明妃》在北京首演。此剧由昆曲《出塞》发展而成。《出塞》是全部《青冢记》的一折。尚小云饰王昭君。在《出塞》中,他大胆采用了“文戏武唱”的方法,载歌载舞,声情并茂,把京剧旦行几乎所有的步法都组织进去了,还吸收了武生的身段动作。全剧充分反映了尚派饱满、强烈、清健、豪放的风格。其表演手段层出不穷,通过种种程式化的舞姿创造了一系列动态画面。他运用了大跨腿、大弓腿、大扬鞭、急搓步和上马时单足颠颤、垛泥、趟马圆场等动作,细致地刻画了王昭君的离愁别恨和边塞的荒凉。他塑造了口中曲子、盔上翎子、手里马鞭、身上斗篷的王昭君艺术形象,渲染了“马活人俏”的表演效果,这“马上昭君”的载歌载舞,被誉为一幅幅活的“佳人烈马图”。

尚小云演这出戏,着意于区别“马下昭君”和“马上昭君”的不同点,注意“昭君上马”和“马上昭君”的神形变化。“马上昭君既要有人,又要有马,马是烈马,人是佳人;一身二用,神形兼顾”,真正体现了我国写意戏剧的精神实质。昆剧、京剧舞台上演出《昭君出塞》基本上都是按照尚派路数演出的。

《乾坤福寿镜》一剧,早年尚小云学自王瑶卿,是尚小云十分喜爱的一出拿手戏。原是清末四喜班珍藏秘本。早年此剧为四大本连台本戏,王瑶卿演时为两本,分两日演完。尚小云删繁就简,改为一本一天演完。尚小云饰演寿春。至上世纪三十代后期开始,则前半部饰胡氏,后半部饰演寿春。《失子惊疯》是此剧中最精彩的一折。尚小云经数十年磨砺,将疯步、水袖功、疯呆的眼神,融为一体。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刻画,更可谓细致入微。大闹桑园一场,胡氏疯态毕现,一番胡闹以后,被寿春阻止。寿春向林鹤说明乃主母成疯经过,此时场上虽是寿春与林鹤站在台中表演,胡氏仅在一旁发呆,但尚小云身形纹丝不动,面目呆滞,眼神却于空茫之际显出一缕思念、想望。寿春与林鹤一大段对白之间,胡氏一直保持一个姿势,全身如铁铸铜浇,唯以木然之眼神表示其内心如海波涛;口中虽无一语,而满台精神俱在。大师所以为大师,良有以也。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尚小云的艺术达到了更高境界,他将《汉明妃》、《梁红玉》、《乾坤福寿镜》、《银屏公主》、《墨黛》等剧目作了精益求精的加工提高。同时,对传统戏《御碑亭》、《虹霓关》、《打渔杀家》、《武家坡》等剧目进行了锲而不舍的精心琢磨。这些剧目,不仅代表着尚派艺术的风格特色,而且与梅、程、荀的传世名作一样,至今仍代表着京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水平。

生平经历

生平概况

因家道中落,尚小云年仅7岁时就投身梨园。1908年,他转入了三乐社科班学戏,初习武生,花脸,后改旦角。1912年三乐社在广和楼公演,尚小云的戏很受欢迎。1913年李际良掌三乐社,更名正乐社,演于民乐舞台。1914年冬,尚小云与孙菊仙配《三娘教子》、《战蒲关》,声名渐起,被评为“第一童伶”。世人称尚小云、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为“正乐三杰”。16岁出科后,他先后与孙菊仙合演《三娘教子》、《战蒲关》,与王瑶卿合演《乾坤福寿镜》,与杨小楼合演《湘江会》、《楚汉争》等戏,与余叔岩、谭小培、王又宸、马连良等多人合作演出。

尚小云出科前后, 先后受教于张芷荃、戴韵芳、陈德霖、路三宝、王瑶卿等名师,艺事突飞猛进。他的昆曲戏由李寿山传授,尤以《昭君出塞》、《风筝误》等戏最见功力。尚小云早年习武生,对杨小楼的艺术十分仰慕,后来他把“杨派”武生的精湛表演,吸收融化,用在自己的旦角戏里,使其表演刚劲、挺拔,于旦角的妩媚多姿中又见阳刚之美。特别适于表演巾帼英雄人物。至此尚小云成为同辈旦角中,以演女中豪侠为特色的佼佼者。1918年尚小云自组“重庆社”,不断排演新剧目,以巾帼英雄人物为居多。如《卓文君》、《绿衣女侠》、《林四娘》、《秦良玉》、《墨黛》、《双阳公主》、《摩登伽女》、《相思寨》、《青城十九侠》、《虎乳飞仙传》、《红绡》、《峨嵋剑》等等,都是他首创演出,又成为他的独有剧目。“尚派”代表作以巾帼英雄、侠女为多,需要武功技巧,即使不具武勇的角色,尚先生也根据剧情需要采取“文戏武唱”的办法,以求火爆,并增进视觉上的美感。比如《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在出塞后换乘烈马之时,就使用了串“鹞子翻身”、“趟马”疾驰,俯冲“圆场”等属于武功技巧的动作。这都极为符合人物的特色情景,提高了可视性。

尚小云先生的尚派风格是以阳刚见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做功表演上,强调一种力度,大开大阖,大起大落,强调一种顿挫,棱角分明的表演。另一方面是他的唱腔高亢刚健,气力充沛,一气呵成,在演唱上他善于运用立音、颤音、顿字和一种“节节高”的唱法,形成了尚派的独特风格。他的表演充满激情,强调气势,这方面也是尚派的一个很大的特色。值得提出的是,尚先生的艺术在刚的同时又讲究刚柔相济,刚中带柔,柔中带媚。刚则至刚,柔则至柔。

1927年,由北京《顺天时报》发起“五大名伶新剧夺魁评选活动”,尚小云以新编剧《摩登伽女》夺得第一。 30年代,他被公认为四大名旦之一,誉满天下。

1937年创办“荣春社”。不惜家产办学,培养了“荣”、“春”、“长”、“喜”两科学生,以及三个儿子,他培育后辈时力求既专又博。尚小云治艺严谨,无论对己对人要求十分严格,但在生活中对人十分热情,慷慨仗义,倾囊相赠。“荣春社”共培养学生200余名,遍布全国,在京剧演出和京剧教育岗位上发挥重大作用。

1962年,拍摄艺术片《尚小云舞台艺术》,录制《失子惊疯》和《昭君出塞》两部影片。

任职情况

曾经担任富连成社顾问。

1950年建立“尚小云京剧团”,任团长兼主演。1955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一届委员会常委委员,并连任第二、三、四届常委委员。1956年任北京市文联常委理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副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曲学院顾问。1959年移居西安,任陕西省艺术学校艺术总指导,陕西省剧协常委理事。并出任庆祝建国十周年赴京献礼演出团团长。1960年出任中苏友好协会陕西分会理事。全国文教群英会陕西省赴京代表团副团长。1964年受聘于陕西省京剧院,担任该院首任院长(当时陕京是全国五大京剧团体之一)。

活动年表

童年时光

1900年 

1月7日 (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年腊月初七日),出生于北京市安定门内法通寺草厂大院。父尚元照,河北省南宫市人,汉军镶蓝旗人,平南王尚可喜之后,曾任清蒙古王爷那彦图府中执役,母张文通,亦望族之后。先生乳名德泉,排行第二,有大姐金环,大哥德海,三弟德福,四弟德来,五弟德禄(即尚富霞)。

1905年

5岁

德泉开始读私塾。不久,父元照病故,家道中落。

1907年

7岁

因家境贫寒,母亲张文通靠缝补衣服养活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姐姐金环,长兄德海、四弟

尚小云画作德来于父亲死后相继夭亡。

春,因生活所迫辍学。母亲张氏带着他和三弟德福投富连成科班学艺,遭叶春善拒绝,遂拜京剧名艺人李春福为师学戏,习老生。

1909年

9岁

4 月15 日 ,经李春福推荐,德泉入清延太监李莲英之继子李际良创办的“三乐社”科班,初习京剧武生,艺名“三锡”,教师为赵春瑞。

“三锡”习武生几个月,初演《鄚州庙》,并饰主角黄天霸。演武功戏,表现身体软弱,遂改花脸。

不久,“三乐社”班主李际良又接受花脸教师陈四先生建议,令“三锡”改习旦角,由唐竹亭老师执教。 唐老师看“三锡”脸型酷似京剧名旦孙怡云,遂改艺名为“小云”,自此以“小云”艺名行于世。

在北京四隆福寿街演《桑园会》。

1910年

10岁

仍从唐竹亭习 《彩楼配》,《芦花河》,《二进宫》等剧。

因在排练《落花园》落腔有误,被唐竹亭老师用戒尺插入右肋下腹部,后遗打嗝症。

少年时代

1911年

11岁

随“三乐社”赴天津广和楼戏演出,剧目有《别宫祭江》,《桑园会》、《芦花河》、《 朱砂痣 》。

1912年

12岁

3月至4月,小云随赵风鸣在京合演《芦花河》。

10月,主演《别宫祭江》。此时,年少的尚小云先生逐渐名噪京师。

1913年

13岁

1月,孙佩亭,薛固久退出三乐科班,李际良所掌之“三乐社”遂更名为“正乐社”。

10月,与王三黑、沈三玉在前门外民乐园合演《长板坡》。此时,小云演技倍受赞赏。他与赵桐珊(艺名芙蓉草)、荀慧生(艺名白牡丹)被称为“正乐三杰”。

1914年

14岁

4月,与王三黑、刘风奎、高月霞在民乐园演出《嘉兴府》、《千里驹》。

6月6日 ,与荀慧生等在吉祥园演出《佛门点元》。

8月12日 、13日,与京剧宗师孙菊仙合演《三娘教子》、《 朱砂痣 》,深得孙菊仙赞赏。

8月,北京《国华日报》举行童伶竞选活动,小云中选“童伶大王”。

1915年

15岁

是年,小云上演剧目大增,先后与孙菊仙等同台演出《战蒲关》,《祭塔》、《三娘教子》、《宇宙锋》、《取金陵》。

1916年

16岁

1月,与孙菊仙在丹桂茶园演《审头刺汤》

8月17日 ,“正乐社”停办,尚小云出科。此后,多搭班演出。

9月,与著名京剧老旦龚云莆同台演出《母女会》,大获成功,引起头名京剧武生杨小楼的重视,并得杨的指点。杨、尚合作,同台献艺,从此开始。

11月,得名旦孙怡云等指教,并与路三宝,高庆奎等合演《虹霓关》、《四郎探母》。

1917年

17岁

1月,拜陆金桂为师学昆曲,继拜张芷荃为师习京剧青衣。

11月,京剧艺

术大师杨小楼、谭小培带领尚小云、荀慧生赴沪演出,被京剧界称誉为“三小一白”下江南。演出70多场,极为成功,以杨小楼、尚小云合演的《长板坡》、《湘江会》更为叫好。

12月,尚小云入同馨社,与王又宸、龚云莆、沈华轩、荀慧生、许德义、郝寿臣等演出《彩楼配》、《四郎探母》、《落花园》、《桑园寄子》等戏。

1918年

18岁3月,尚小云与杨小楼、高庆奎、荀慧生、李顺亭等合演《楚汉争》前后本、《别宫祭江》、《女起解》、《武家坡》等戏。

5月,北京《顺天时报》评选京剧新秀。梅兰芳得票232865张,被评为男伶大王,刘喜奎得票228606张,被评为坤伶大王,尚小云得票152525张,被评为童伶大王。

9月,与京剧名净李寿生之女李淑卿结婚。

青年时代

1919年

19岁

春,应上海天蟾舞台之约赴沪,与王瑶青、杨瑞亭、马连良、朱素云、等演出《乾坤福寿镜》全本。

4月,入福庆社,与龚云莆、谭小培、慈瑞全等常演《孝义节》、《庆顶珠》等。

是年入玉华社,与王瑶青、梅兰芳等演出《宝莲灯》、《游园惊梦》等。

1920年

20岁

2月,入又庆社与俞振庭、姜妙香等常演《玉龙祚》、《十三妹》、《汾河湾》等。

1921年

21岁

3月至7月,日本著名作家,《罗生门》作者芥川龙之介访华,在京期间,曾与尚小云在北京瑞记饭店同席欢谈,彼此喜结“风雅之缘”。

冬,北京京剧界为救济同行业有困难的艺友,开展义务演出,尚小云积极参加,并在《趴蜡庙》一剧中,反串黄天霸。

是年,多在北京三庆园演出,合作者有大元、高庆奎、俞振庭等。

1922年

22岁

2月,尚小云得名旦孙怡云老师指教,认真排《祭塔》一剧。

12月1日 ,溥义在淑芳斋举行大婚庆典,京剧名流杨小楼、余叔岩、马连良、梅兰芳等演戏庆祝。尚小云也在其内,并与王蕙芳合演《五花洞》。

1923年

23岁

2月8日 ,在北洋军阀曹锟之总统府,为议员演出《南北和》。王瑶卿、龚云甫等参加演出。

7月,在清逸居士溥绪帮助下,编写的《秦良玉》问世。8月,《红绡》一剧亦定稿。此后,在编写和改编剧本方面多得溥绪、庄蕴宽、李寿民诸人帮助。

9月,与余叔岩合作为各国驻华外交使团演出《御碑亭》。日本使节久保得二观后,对尚小云推崇备至,有诗赞曰:更有青衣迥不群,宛转歌喉高不分。正乐虽废传头在,婉娈第一尚小云。

10月,与谭小培、郝寿臣、萧长华合作,为北洋政府各机关演出《法门寺》。

1924年

24岁

3月,排演时装戏《摩登伽女》。着西装,用西洋乐器伴奏,一时风靡戏剧界。

1925年

25岁

2月,尚小云创办“协庆社”,聘请侯喜瑞、朱素云、言菊朋、马连良、尚富霞、茹富兰等入社。尚小云的岳父李寿山先生任本社执教,尚小云自任社长。

3月12日 ,孙中山先生病故于北京协和医院,后移灵于中山公园中山堂。梅兰芳、尚小云、高庆奎等作为京剧界代表前往吊唁。

3月,赴奉天为张作霖之母寿日唱堂会:再去吉林,为万福麟之母寿日唱堂会。

5月,“协庆社”首赴天津新朋友戏院演出。尚小云与言菊朋、朱素云、马富禄等演出《玉堂春》、《游园惊梦》、《春秋配》、《秦良玉》等剧,并演出昆曲。

1926年

26岁

1月,尚小云当选为北京梨园春公会会长。

7月,尚小云在 溥绪协助下,编写出《婕妤当熊》一剧。

8月21日 ,梅兰芳招待日本守田座歌舞剧团,邀小云座陪。

是年,尚小云分头赴天津、上海演出。

1927年

27岁

北京《顺天时报》发起“五大名伶新剧夺魁评选活动”,尚小云以新编剧《摩登伽女》夺得第一。 奠定了他步入四大名旦的基础。

6-9月,先后创作出《千金全德》、《卓文君》等剧。

是年,再次赴天津、上海演出。天津《大公报》盛赞尚小云演出的昆曲《瑶台》。

1928年

28岁

10月10日 ,长子长麟出生于天津。

1929年

29岁

1-11月,在众多朋友协助下,先后创作出《珍珠扇》、《花蕊夫人》、《掘地见母》等剧。

1930年

30岁

5月28日,夫人李淑卿病故。

9月,尚小云创作的《相思寨》一剧问世。

10月,与梅兰芳等在天津为辽宁水灾义演《南天门》、《降龙木》等剧。

1931年

31岁

1月1日,尚小云与梅兰芳的表妹王蕊芳结婚。

2月5日,梅兰芳在无量大人胡同的家中设宴招待来华的美国著名影星范朋克,尚小云应邀坐陪。

是年,多演出于天津。

1932年

32岁

3月,在天津为淞沪抗战的将士义演。

7月25日 ,尚母张文通病故。

8月19日 ,次子长麟出生于北京。

是年,“四大名旦”及杨小楼等各捐款 300元,购地十二亩作为梨园基地。

1933年

33岁

1月,尚小云在石老娘胡同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合演自己改编的剧本《五花洞》。

2月,收吴素秋为弟子。

4月,尚小云在天津春和剧院为救济黄河水灾义演《玉堂春》前后本。

1934年

34岁

5月,新编剧《前度刘郎》问世。

8月,收董慧宝为弟子。

10月,新编剧《空谷香》:后分赴长沙、汉口、开封。洛阳等地演出。

1935年

35岁

5月,收张继青为弟子,

6月,新编剧《比目鱼》问世。

8月,为濒临解体的富边科班排导《昆仑剑侠》、《娟娟》、《金瓶女》等戏,使这一历史悠久的老科班有了转机。

收李世芳、毛世来为弟子。

9月,收张君秋为弟子。

12月,收张德慧为弟子。

1936年

36岁

1月,为次子长春学艺,发出招收10名学生的广告。结果,大出意料之外,报名人数众多。

2月,出广告向外界声明拟成立荣春社科班,并对入科的学生保证以下三点:(一)入科学生均有人身自由,不立卖身契约:(二)入科学生从学习文化入手,革除目不识丁,学艺口传心授之弊端:(三)保证学生温暖,做到学有所获,出科职业有保证

3月15日 ,尚小云创办的荣春社科班正式成立。

4月,为解决荣春社科班经费开支,先后将10多间房子卖掉。

5月,先后聘任尚和玉、程继仙、王风青、孙怡云、于永利、罗文奎、郭春山等京剧界名流为荣春社科班教师。

6月,孙荣惠、周仲青等入科学艺,后马长礼、王荣增等入社学艺。

应远在浙江的 100多名文林社科班学生的恳求,答应他们进荣春社学艺,并在当月下旬接回这批学生,使荣春社科班人数超过300名。

7月,根据豫剧陈门剧目《涤耻血》改编的《绿衣女侠》问世。

8月,新编剧《龙女牧羊》,改编剧《詹淑娟》问世。

12月,新编剧《青城十九侠》与改编剧《混元盒》、《楚汉争》相继排演。

1937年

37岁

2月15日 ,荣春社开科班开始正式演出,科班学生凡名字第一字挂“荣”字者,均为文角,挂“春”字者,均为武角。

3月,为保证荣春社学生演出不黄台,不失去观众,尚小云与杨小楼在学生演出后合演《湘江会》。

10月,新编剧《虎乳飞仙传》与改编剧《飞侠女》、《刘金定》相继问世。

1938年

38岁

3月16日 ,以学生为主要演员的荣春社京剧团正式成立。

4-8月,新编剧《九曲黄河阵》、《九阳钟》、《北国佳人》与改编剧《福寿镜》、《一粒金丹》、相继问世。

中年时代

1941年

41岁

3月16日 ,召开隆重纪念荣春社成立三周年大会。在有众多贫寒子弟要求入社学艺的情况下,遂招收第二期学生 200多人。二期学生艺名首字取“长”字者均为文角:取“喜”字者,均为武角。

1942年

42岁

一面演出,一面继续教学。

1943年

43岁

4月,荣春社一期学生中的200多人首赴天津大戏院演出,由《白水滩》、《通天犀》、《劫杀场》等折子戏串在一起的全本《蛮荒少女》。由于登场角色众多,突出集体阵容,颇受观众欢迎。

5月,改编剧《玉龙祚》、《弓砚缘》问世。

1944年

44岁

是年,多在北京长安戏院、华北戏院及三庆园演出。

1945年

45岁

是年,常在北京三庆园上演《白兔记》、《蟠桃会》等剧。

1946年

46岁

12月27日 至 31日,为赈济山东灾胞,在长安剧院演出《白蛇传》、《摩登伽女》等戏。此次演出,震动大,收入多,为山东灾区义演捐款居各京剧团之首。

1947年

47岁

5月,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透顶,物价飞涨,荣春社入不会出,很难维持下去,为解决师生吃饭问题,尚小云再次卖掉7所房子,又卖掉了“道吉”牌汽车。

8月,改编剧《兰陵女儿》、《湘江会》问世。

9月18至21日,与荀慧生为天津劝业小学义演。两大名旦合作,轰动津门。

1948年

48岁

5月2日 ,物价暴涨,加之,国民党军队在剧团青年学生中不断找壮丁,荣春社无法维持。迫于无奈,尚小云只好向全体学生发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哀叹,挥泪宣布历时 12年之久的荣春社解散。

10月,改编剧《樊江关》问世。

1949年

49岁

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8月,参加“第一期戏曲艺人讲习班”,认真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党的文艺方针。 同月,与杨宝森合作赴天津演出。为提携后进,在全本《伍子胥》中为杨宝森配演浣纱女,《搜孤救孤》中屈配程夫人等。

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尚小云喜获新生,开始文艺生涯的新一页,不久,即率70多人到基层为工农兵演出。

11月,当选为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参与讨论解放初期首都的改造整顿工作。

是月起,新编剧《墨黛》、《夜归》、《太原双雄》等相继问世。《墨黛》由吴幻荪根据尚小云的名剧《北国佳人》改编,全剧突出了“劳动人民依靠自身力量对黑恶势力的反抗”,和“对自由婚姻的维护”,主题极为符合新社会的形势。尚小云为此戏设计了全新的行头和舞蹈唱腔,在“走雪”一场中他用水袖创造出了“燕子飞”“燕子钻天”“燕子衔泥”等优美的舞蹈动作。此外他还率先改革了舞台样式和管理制度,颇具时代意义。《墨黛》一经演出就受到广泛赞誉,在北京连续演出39场,卖座始终不衰,被誉为“千锤百炼后高度的艺术成就”。尚小云是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界第一个编演新剧的名家。

1950年

50岁

1月,与长子长春、二子长麟一起参加了中央文化部举办的“第二期戏曲艺人讲习班。

5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尚小云剧团。邀请方英培、白家林、李鸣盛、李恒春、王少芳等京剧界名流入团。

是月,当选为北京市文联筹备委员会委员,参与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筹建工作。

7月,中央文化部邀请著名戏曲艺术家、戏剧专家和戏曲工作负责干部,组成全国戏曲改革工作最高顾问性质的机构——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尚小云受聘为委员会委员。

11月,尚小云剧团赴南京演出至第二年春。沈钧儒先生赠字:不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知君。

1951年

51岁

3月开始,离开南京,赴镇江、扬州、上海、苏州、济南、青岛等地演出。

4月,著名作家老舍给尚小云写信表示问候,赞扬他“您演戏向来一丝不苟,真卖力气,所到之处观者如云,要求加座,这与您的精湛技艺分不开,您肯到偏僻地方演出,不怕吃苦,不怕少赚钱,尤所钦佩!”

5月,阔别沪上十余年后再赴上海,此次演出受到极大欢迎,在天蟾舞台演出四十天,场场爆满。

7月,新改编剧《平阳公主》上演。在南京市第二届文代会上,当选为南京市戏曲改进委员会副主任(兼任)

9月,尚小云剧团赴地处中苏交界的伊春林业局和鹤岗林业局演出近一个月,全团同志冒着零下15度的严寒,转点十余处,历尽艰辛,以“不计较环境好坏,不计较观众多少,不计较票房价值高低”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得到了林区职工的好评。

1952年

52岁

春,赴南昌、无锡等地演出。

6月,赴石家庄、邢台、徐州、营口等地演出。期间回老家河北南宫演出,并见乡亲故旧。

10月,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主演《汉明妃》,获奖状。

1953年

53岁

4月,新编剧《血溅梨花阁》问世。

5月至年底,赴大连、沈阳、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伊春、抚顺、营口、鹤岗、天津、青岛、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演出200天。在东北矿区演出时,员工中流传有“宁可旷三勤,要看尚小云”之语。可见其受欢迎之盛。

9月,自编剧《峨眉酒家》问世。

1954年

54岁

3月至9月,率团赴保定、石家庄、邯郸、安阳、德州、天津、抚顺、辽阳、沈阳、鞍山、大连等地演出220余天。

同年,参加文艺界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尚小云任所在分团副团长,分团团长是廖承志。

1955年

55岁

5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的第一届委员会常委至1966年底,连任二、三、四届市政协常委。

6月至年底,率团分赴天津、秦皇岛、上海、南京、杭州、芜湖、武汉、济南、烟台、海城、本溪、大连等地演出。

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典礼举行,受邀于怀仁堂演出《梁红玉》。

1956年

56岁

3月,任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

8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首都戏曲界为庆祝八大召开演出《四郎探母》,尚小云参演,于剧中饰演萧太后。

9月1日,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成立,尚小云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的筹款义演中。尚小云与马连良,张君秋,谭富英,奚啸伯,李多奎,吴素秋,李和曾,萧长华,马富禄等众多名家合演了《四郎探母》,饰萧太后一角,本场大合作戏集中了在京的许多著名演员,反响热烈,被誉为“空前绝后”。

9月7日,受中央邀请,明星荟萃的《四郎探母》于中南海进行内部演出,尚小云再次饰演萧太后,晚会后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10月,为声援埃及反抗英法侵略,与荀慧生领衔在长安戏院组织义演,于开场主演《战金山》,当天有四出戏码,第二折是筱翠花的《背凳》,第三折是侯喜瑞、孙毓堃、王福山的《霸王庄》,大轴是尚小云与荀慧生合演的《樊江关》(又名《姑嫂英雄》。

年底,率尚小云京剧团参加北京市年度戏曲汇演,整理并主演了多年未动的京剧《湘江会》和昆曲《尼姑思凡》,演出颇受好评。

年内其余时间,继续率团巡演。曾赴南京、镇江、常州、上海、无锡、杭州、苏州等地巡演240多天。

1957年

57岁

夏,率团赴唐山、济南、兖州、石家庄、太原、西安、宝鸡、洛阳、宣化、新乡、邢台、张家口、呼和浩特等演出100多天。

7月,率团赴古城西安和宝鸡演出,场场爆满,给三秦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12月,率团赴呼和浩特市演出。

1958年

58岁

1至10月,率团赴包头、大同、兰州、成都、重庆、黄石、宜昌、九江、南昌、株洲、长沙、武汉、青岛等地演出270多天。

同年,赴山西讲学,山西省文化局就其在《失子惊疯》中的水袖表演,摄制了电影教学片《尚小云水袖功》。

11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在北京饭店举行盛大招待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陈毅,李济深、彭真等出席晚会。尚小云应邀参加并在晚会上清唱了《梁红玉》选段。

12月,受全国政协邀请于长安戏院演出《梁红玉》。在演出中,因失足重重摔倒,之后仍站立起来坚持演出,戏后被送往医院治疗脚伤。

1959年

59岁

1月1日,在中央为出席“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的六千代表举行元旦晚会上,与荀慧生合演了《樊江关》。此为两位大师最后一次同台演出。

不久,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习仲勋及陕西各界人士的多次盛情邀请,决定支援大西北文化建设事业,带领家人和剧团赴陕。在吉祥戏院的一次演出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北京市市长彭真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亲切接见了尚小云,勉励其为戏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随后确定了“北京、西安一边一半”的做法。

2月5日,北京文艺界为尚小云赴陕设宴饯行。

2月6日,乘火车到达古

城西安。

同月,受聘担任陕西省戏曲学校(今陕西省艺术学校)艺术总指导,陕西省剧协常务理事等职。

4月,将珍藏多年的古董字画合计66件捐献给了陕西省博物馆。

8月,在西安上演改编剧《双阳公主》,由于内容健康,导演手法新颖,大受观众欢迎,经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研究,确定将些剧作为赴京向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节目。

9月28日,任庆祝国庆十周年陕西省赴京献礼演出团团长。

10月,在北京工人俱乐部剧场公演《双阳公主》,著名诗人、评论家光未然观看演出后在《戏剧报》上发表文章《从〈双阳公主〉说到尚派》,对献礼剧目作了高度评价。

招收9人来陕西学习。

是月,在京招收9人来陕西学习。

12月,收孙明珠为弟子。

晚年时代

1960年

60岁

2月,由尚小云传艺而成长起来的贵州京剧团学员班来西安作汇报演出,很受西安观众欢迎。

3月,任中苏友好协会陕西省分会理事。

6月,作为陕西省文教代表团副团长参加了于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

8月,经周恩来、邓颖超介绍,收河北邯郸东风剧团河北梆子演员20多名为弟子。

1961年

61岁

5月7日 ,率团先赴西北煤矿基地铜川市为矿工演出,后去延安为老区人民献艺。所到之处,备受欢迎。

5月30日,奉中央文化部电调,率陕西省同州梆子剧团赴京汇报演出,并任汇报演出团艺术总指导兼副团长。剧团在京演出受到了广泛赞誉,梅兰芳等文艺界人士多次莅临观看并撰文褒扬。在京期间,尚小云收刘秀荣,谢锐青等为弟子。

7月,应邀赴邯郸为邯郸京剧团传艺,并为弟子胡小风排导《宇宙锋》。

8月,应邀赴太原,临汾等地教学演出,为太原晋剧团青年团和临汾青年剧团的演员传艺,并收太原晋剧青年团青年团演员冀萍等,太原市张友莲等,临汾王希英等为弟子。

12月2日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在西安人民大厦隆重召开“尚小云收徒传艺大会”。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章泽出席会议并讲了话。本次大会尚小云所收徒弟有陕西省戏曲研究青年演员李瑞芳、马蓝鱼、温喜爱、雷若男、张亚莉和西安市各剧团的青年演员王玲玉、马令童、邢风云等共计35人。

是年,中央文化部批复了“陕西省文化局关于为尚小云拍摄舞台艺术片的请示”,由中央财政为影片摄制拨款壹佰万元。

1962年

62岁

3月至9月,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彩色戏曲影片《尚小云舞台艺术》,电影包括尚小云主演出《昭君出塞》和《失子惊疯》两部传世精品剧作。

10月,应山东省文化局的邀请,赴济南讲学传艺,举办“尚派”艺术讲习班,期间留下了一份约10万字的谈艺文章《我赴山东教学的讲稿》,同时还摄制了大量演戏示范照。

11月7日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局在济南召开“尚小云收徒传艺大会”。尚小云接收山东省京剧团青年演员刘碧、高明华等 40人为弟子。

1963年

63岁

1月,应邀赴贵州讲学传艺,并接收贵州省京剧团青年演员刘映秋、王秋芳等50多人为弟子。

5月,赴昆明讲学传艺,并收云南省京剧团青年演员孙定荣等30人为弟子。

1964年

64岁

年初,经北京和陕西文化部门协商。尚小云正式调离北京。不久,陕西省京剧院成立,任首任院长。

6月5日,以“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陕西代表团”团长和京剧老艺术家的身份受邀出席了在京举行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开幕式。

6月23日,周恩来总理邀请各代表院团负责同志座谈,尚小云与会。

7月,田汉主持京剧老艺术家座谈会,邀请尚小云以及萧长华、盖叫天、周信芳、姜妙香、马连良、荀慧生、徐兰沅、俞振飞、高百岁、梁一鸣等十一位老艺术家畅叙参加观摩、演出的感想和心得。

7月25日 ,田汉代表中央文化部设宴招待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的尚小云、周信芳、盖叫天、马连良、俞振飞、姜妙香、萧长华等。

7月31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闭幕式。

1965年

65岁

3月,认真排导京剧现代戏《秦岭风云》,为西北地区现代戏会演准备节目。

7月15日,赴兰州参加西北地区现代戏会演,并任陕西代表团团长。

1966年

66岁

10月,在西安人民大厦演出《梁红玉》,此为尚小云先生最后的演出。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尚小云被陕西省京剧院的“造反派”以“旧戏霸”、“反动学术权威”、“封、资、修黑尖子”等政治帽子关进“牛棚”,遭受各种残酷的批斗,直到1976年含冤去世。

1974年

74岁

夏,由夫人王蕊芳和秘书张静榕等亲属陪同至北京医治眼疾,先借宿女婿任志秋家,后投靠吴素秋,姜铁麟,在吴家居住有半年有余,吴素秋对老师照料备至。

期间,蒙有关部门协助,治疗尚未顺利,唯在京的住房问题一直未予落实。

8月3日,李多奎先生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尚小云到场送别。

1976年

76岁

1月8日 ,周总理逝世,尚小云悲痛欲绝,与护理他的亲人一起设灵堂悼念。

2月,眼疾白内障与肾疾日趋严重,声称“生为西安人,死为西安鬼”,再三请求回西安。

3月15日 ,由老伴、儿孙、学生等 10多人护送返回西安,住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继续治病。

4月14日,病情进一步恶化,但仍语重心长地叮咛秘书:“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4月19日3时,尚小云的心脏停止跳动,临终时长叹一声:“惜天不假年,遗恨多多”。

1980年

9月1日 ,中央文化部为尚小云平反,将尚小云骨灰迁移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10月30日 ,尚小云先生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隆重举行。中宣部副部长周扬主持仪式,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致悼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刘澜涛以及王昆仑、赵守一、贺敬之等领导同志和尚先生的亲属、好友、学生共计10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邓小平、彭真、乌兰夫、杨尚昆、宋任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邓颖超同志发来了唁电。

弟子情况

亲传弟子

较著名的亲传弟子有张蝶芬、赵晓岚、雪艳琴、孙荣蕙(天津)、杨荣环(天津)、尚长麟(次子)、李喜鸿(北京)、孙明珠(陕西,学生,未拜师)、王紫苓(天津,主攻荀派,尚派戏演出不多)、董玉苓(北京)、李翔(北京)、鲍绮瑜(内蒙古)、卢小玉(贵州,主攻荀派)、周百穗(贵州)、童葆苓(北京)、尚慧敏(长孙女、佳木斯)、段丽君(成都)、彭守正、季福祥(襄樊)等。

张君秋(后自创张派)、刘元彤、李世芳、毛世来等人均受到他的教益。

培养的其他行当的名家

他主办荣春社,培养出许多人才,如老生徐荣奎、李甫春、马长礼,武生尚长春、孙瑞春,净角景荣庆、尚长荣等。中国戏曲学院的谢锐青、鲍绮瑜,北京市戏曲学校的李翔等人都曾得到他的亲传。

再传弟子

有马博敏(上海)、李莉(天津)、鞠小苏(山东)、周利(重庆)、王玲玉、王长君(天津)等。

查看更多>>



旦角虽然是京剧中女角色的统称,但是演员却都是男演员。这跟旧社会里重男轻女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这并不代表女性的戏剧演员不得能到发展,比如孟小冬就是成为了大师级的戏剧演员,但是孟小冬擅长的并不是旦角,所以并未列入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