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1月出生於南京。1982年毕业於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
曾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江苏画刊》主编,江苏省美术馆馆长。现为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兼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研究员,全国美术馆学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等。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个十年,而影响至深的,则是最初的那些日子。从1973年至1982年,对高云学画而言,是从无知到入门的十年。
这十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农村自学的时期。那时的高云,是插队在苏北的一名知青。为了挤时间学画,他天天凌晨四点起床,一盏油灯照着静物,一盏油灯照着画板,亦步亦趋地按着契斯恰科夫撰写的《业余大学绘画教材》的课程自学。天蒙蒙亮时,队长哨声响起,他便放下画笔开始了一天的农田劳作。就这样的日复一日,一年下来,高云在成为劳动模范的同时,被县文化馆藉调进了美工组工作。
第二个阶段是参加全省美术创作班进行创作和学习的时期。这是一个为了丰富出版物而组织的创作班,全省每年组织一次,每次都要从中选出部份优秀作品,以招贴画的形式出版发行。那时作品出版虽然没有稿费,但在上世纪70年代,作为美术作品的唯一出路,已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为此,美术创作班理所当然地吸引了全省各画种中最为优秀的画家参加,如程大利、陈丹青、李建国、刘二刚、陈世宁等。能与各路高手同班,既是一种相互学习,也是一种相互较量。幸运的是,高云连续四年参加了四期创作班,每次创作一幅作品,每次都能被江苏人民出版社选中并出版发行,直至考入南艺为止。由此,高云在省内美术界也渐渐地有了些名气。
第三个阶段是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对中国画进行系统学习的时期。高云於1978年考入至1982年毕业,其间相继师从刘海粟、陈大羽、张文俊、沈涛等老师研习中国画。在校四年的学习,为高云今后中国画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学院派基础。
1973年(17岁)
○插队苏北农村劳动。开始自习绘画。
1974年(18岁)
○参加全省美术创作班,创作第一张独幅作品《小小神枪手》,1975年春节前作为年画出版发行。
○藉调宿迁县文化馆美工组工作。
1975年(19岁)
○国画《时时刻刻》首次入选省青年美展。(19
1973年-1982年、证书73-1982)○第二次参加省美术创作班,创作《夜校迎新春》,1976年出版发行。
○招工进入宿迁县文工团任舞美工作。
1976年(20岁)
○第三次参加省美术创作班,创作《心连心》,1977年出版发行。
○应邀创作庆祝打倒“四人帮”组画六幅,在《新华日报》刊发。
1977年(21岁)
○第四次参加省美术创作班,创作《新年好》,1978年出版发行。
1978年(22岁)
○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攻读中国画专业。成为南京艺术学院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学子。本届中国画专业共录取十人(按姓氏笔画排序):于友善、朱建忠、李璋、张静、张友宪、张振华、周明亮、姚红、高云、徐建明。
1979年(23岁)
○基础课结束,高云与张友宪共获素描最高分——九十五分,指导老师是马承骠。同年,《南艺学报》1月号刊发高云的素描课小结及素描作业,这是唯一被学报刊发的学生文章。
1980年(24岁)
○出版第一本单行本连环画册《灯花》,发行二十万册,获得第一笔稿费——四百七十五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创作国画《午憩》、《评牛图》入选江苏省第二届青年美展。
1981年(25岁)
○创作连环画《晚霞》(胡博综合作)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一百四十五万册。
○国画《寒林苍山图》在《南艺学报》1981年第四期封三刊发。
1982年(26岁)
○毕业创作长卷《植物节》68cm×1088cm,被南京艺术学院收藏。
○南京艺术学院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由刘海粟签发毕业证,谢海燕与刘海粟共签学位证书。
○分配至江苏人民出版社美编室工作。
当高云历经艰辛踏上绘画之途后,接下来的十年,是他创作丰收的十年。这十年,他如同进入了创作的高速轨道,一路加速前行,获得了一系列的奖项和荣誉:
获得了中国美术界的最高奖——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金奖。
获得了中国集邮界的最高奖——全国邮票设计最佳奖。
获得了中国连环画评奖的最高奖——一等荣誉奖、套书一等奖等。获得了中国连环画界的最高荣誉——与张乐平、贺友直、戴敦邦、刘继卣等同列为中国连环画十家之一。此荣誉,在全国各画种优
秀画家都参与连环画角力的那个时代,亦可谓是中国美术界的最高奖。获得了省政府授予的最高荣誉——江苏省首批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高云是当时江苏省书画界和新闻出版界的唯一代表。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殊荣——与刘海粟、钱松嵒、亚明同作为江苏美术界的代表,当选为第四届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的主席团成员。获得了在一届全国美展中得奖最多的纪录——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共取得四枚奖牌。同时,这个十年还是高云创作高产的十年,他共创作各类作品多达数千幅。然而,这个被称为加速的时期,随着高云在1992年被聘任为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助理后,便戛然而止。从此进入了下一个长达十年的创作休眠期——即高云所说的潜修期。
1883年(27岁)
○获江苏省连环画评奖一等奖。
○应约创作《罗伦赶考》并在《连环画报》发表。
○创作首部长篇连环画《黄天荡之战》,首发二十三万册,最 近一次再版於2001年。
1984年(28岁)
○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
○作品首次赴国外(瑞士)展出,获特别荣誉奖。
○作品首次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创作连环画《神州擂》(与胡博综合作),发行二百六十四万册。
○创作连环画《海灯》(与胡博综合作),发行一百六十五万册。
1985年(29岁)
○出席第四届中国美术家代表大会,当选大会主席团成员。
○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6年(30岁)
○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最高奖。
1983年-1992年(1983-1992)○作品赴英国展出。○设计绘制邮票《纪念徐霞客诞辰400周年》四枚,极限明信片三枚,首日封二枚,邮戳一枚。
1987年(31岁)
○国画《卧薪尝胆》,入选“京杭运河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受邀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举行的“中国大运河文化座谈会”,江苏受邀画家共五位:亚明、宋文治、陈大羽、胡博综、高云。
○《纪念徐霞客诞辰400周年》邮票全国发行。
1988年(32岁)
○获全国邮票评奖最佳邮票设计奖。
○被列为中国连环画十家之一。
○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
1989年(33岁)
○三幅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银奖一枚、铜奖两枚,以及新人奖。1990年(34岁)
○获江苏省政府奖首届文学艺术奖。
○创办江苏省第一家合资动漫公司,出任执行总经理(兼)。
1991年(35岁)
○获省政府授予的“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获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最高奖。
○作品被中国美协选赴法国秋季沙龙展出。
1992年(36岁)
○作品入选《中国美术七千年图鉴》。
○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助理。
从1993年至2002年的十年,高云偏离了专业发展的轨迹,有点无奈又有点好奇地进入了另一个陌生的运转轨道。这十年,对高云而言,是以不断地调整去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的角色的十年。
这是高云转型的十年。从专心於美术创作转而致力於管理工作,从美术编辑转而出版经营,经历了从熟悉转而陌生的挑战。面对挑战,为了不辱使命,高云不仅放弃了熟悉的编辑工作,还割舍了执著热爱的绘画创作,从此倾全力於经营管理工作的研究和实践。
这也是高云致力於改革的十年。他与江苏美术出版社的同事们一起,用了五年时间,领先於江苏出版界乃至全国美术出版界,较为彻底地完成了三项制度的改革。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取得了具有突破意义的发展。
这还是高云管理工作提升的十年。他从社长助理干到社长兼总编辑,从分管一个社的经营到担任全国美术出版社联合发行集团副理事长,从管理一个社的编辑业务到出任中国版协美术出版研究会副会长。
然而,这十年却是高云创作处於低谷的十年。由於专心出版管理,他的美术创作似乎被撂荒了。对此,美术界的朋友们多有叹惜,但高云自己却很乐观。他认为这十年其实就是另一种的画外修炼,称这十年为潜修期。他期望这十 年来人格方面的历练,能对今后的创作有所帮助。
1993年(37岁)
○获中国连环画年度十佳奖。
○当选全国美术出版社联合发行集团副理事长。
1994年(38岁)
○创作《童规》(合作),发行一千余万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为长篇小说《武松》、《石秀》、《卢俊义》创作全本插图并装帧设计。
1995年(39岁)
○《石秀》获第五届华东地区装帧艺术优秀奖。1996年(40岁)
○任江苏美术出版社副社长。
○创作彩色动漫版《三国演义》四百六十四幅。
1993年-2002年1997年(41岁)
○插图《霍小玉》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插图卷。
○国画《魂系马嵬》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卷。
○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培养对象。
1998年(42岁)
○任江苏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主持工作。兼《江苏画刊》主编。
○当选第八届省政协委员。
○当选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美术出版研究会副会长。
○邮票《徐霞客诞辰400周年纪念》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邮票卷。
○连环画《罗伦赶考》、《长生殿》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连环画卷。
1999年(43岁)
○作品入选《20世纪中国美术》大型画册。
○获江苏省首届“德艺双馨”文联委员称号。
○被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聘为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2000年(44岁)
○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首部个人专集《高云线描精品》由天津出版。
2001年(45岁)
○受到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表彰。
○获江苏省出版专业正高职称——编审。
○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省直分会会长。
2002年(46岁)
○受中国美术分类全集领导委员会聘任为《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副主编。
○应约为国家邮政局创作设计邮票《梁山伯与祝英台》,共五枚。首日封一枚。
再起步!
自2003年起,高云开始了专业意义上的复出,他视其为再一次的起步。不同的是:这一次的起步,基於一个较高的基点,承载着数十年社会生活的积淀和专业学术的修为。因此,对於这一次的再起步,高云理所当然地有了更多的期待。
随着人生目标的再一次校准,这段时间,高云的创作明显地多了起来。然而同样明显的是:他创作的作品却没有形成统一的样式,或称做风格。对此,高云表示,他的确不想过早地“追求”某种“风格”。因为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但凡人为刻意制造的所谓“风格化”,极易成为一种肤浅的结壳,一种概念化了的程式。这对今后的发展并不有利,此时多方位的探索,正是为了把发展的通道拓得更宽些,把求高的地基打得更深些。
然而,寻找到属於自己特有的绘画语言,毕竟是每一位有抱负的画家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衡量一位画家成就大小的必要前提。为此,构建个人的艺术语言体系,就必然成为了高云今后需要潜心探索并认真回答的问题。
高云会再用多少年的时间来破解并回答这个问题呢?
或许唯有时间才能解答这一切。不过,高云的昨天似乎已然可以印证:他是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2003年(47岁)
○创作设计的第二套邮票《梁山伯与祝英台》(五枚)向全国发行,出席在宜兴举办的首发式。
○当选第六届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代表并赴北京出席会议。
○当选第九届省政协委员。
2004年(48岁)
○7月,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聘为第十届全国美展评委、组委。
○8月,被省文化厅、省文联聘为第十届全国美展江苏片区总评委。
○《梁山伯与祝英台》邮票小本票获第十届政府间邮票印制者大会最佳创新奖(波兰)。
○被江苏省教育厅聘为江苏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11月,经公推公选任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
○12月,江苏美术出版社交班顾华明。
2005年(49岁)
○参与策划“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并担任首届评委。
○被南京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任江苏省艺术类高评委员会主任委员。
○应约为国家邮政局创作设计邮票《京剧生角》(共六枚)。
○被南京农业大学聘为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兼职导师。
○《梁山伯与祝英台》邮票小本票获全国最佳创新邮票奖。
○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
2006年(50岁)
○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聘为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2003年-2013年○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兼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
○出席首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并发表演讲。
○当选为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07年(51岁)○创作设计的第三套邮票《京剧生角》(共六枚)向全国发行,出席在南京举办的首发式。
○担任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览评委。
○担任全军美展评委。
○当选为民进江苏省委副主委。
○第一本个人画辑《画家高云》出版。
○作品入选亚洲插画艺术邀请展、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览、全军美展等。
2008年(52岁)
○邮票《京剧生角》获第十二届国际政府间邮票印制业者大会最佳凹印奖(阿尔及尔)。
○被南京师范大学聘为艺术硕士(MFA)研究生导师。
○被南京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当选第十届省政协常委。
○当选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被国家版权局聘为中国知识产权大使。
○作品《清音》瓷盘作为国礼被北京奥组委赠送出席奥运会的各国代表团。
2009年(53岁)
○受中国美协委托巡视东三省备战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创作情况。
○担任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评委。
○作品《还记得我们吗》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获提名奖。
○作品《还记得我们吗》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率团赴台湾举办“金陵风——江苏国画名家联展”,同行有朱道平、常进、徐乐乐、薛亮、江宏伟、李金国等。
○为“扬州画派展”、“连云港美术馆开馆展”、“江浙沪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展”、“中国山水画十家特展”等撰序。
○作品被日本、韩国美术馆相继选中并藉往各自国家巡展。○作品入选“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六十年”、“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等。
2010年(54岁)
○在馆长任上,建成江苏省美术馆新馆。
○1月1 8日,主持江苏省美术馆新馆落成典礼暨大型系列展览开幕式,时任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出席仪式并为新馆揭幕。
○6月1 8日,主持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开馆仪式暨全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览开幕式。
○参与组织举办第八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并发表演讲。
○被文化部聘为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专家组专家,对湖北、四川、重庆等地美术馆进行评估。
○被文化部聘任为对中国美术馆进行评估的专家组组长。
○江苏省美术馆被评为全国重点美术馆。
○1 0月2 5日,按厅党组要求,不再兼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任名誉馆长。
○为落实中央新疆座谈会精神,加入中国美协写生团,赴新疆采风。
○当选“2010·中国画坛十大年度人物”。
○作品入选“阳光新疆——写生作品展”等。
2011年(55岁)
○创作的第四套邮票《儒林外史》(与沈宁合作)并於当年向全国发行。
○当选全国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被中国国家画院聘为院务委员、研究员。
○创作《走近新疆》,在北京军博展出时受到中宣部主要领导好评。
○创作《江南好》,入选中国国家画院建院三十周年庆典大展。
○作品《还记得我们吗》在日本展出的,遭右翼分子损坏。后接受日方道歉,由东京艺术大学修复。
○出席并主持在法国卢浮宫举办的“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作品展览开幕式。
○启动“江苏省重大主题美术作品创作工程”。○启动与央视书画频道的合作,并於当年开播。
2012年(56岁)
○首次个人画展走进社区,在民营社区美术馆举办,请105岁居民剪彩,向居民赠送春联,社会反响强烈,被称为是亲民画展。
○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聘为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应邀赴北戴河度假、创作,受到中央主要领导接见。
○受聘任中国爱国拥军书画院副院长。
○被海协会聘为书画交流分会创会理事。
○受聘任浙江任伯年研究院名誉院长。
○被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聘为南京总统府画院名誉院长。
○受聘为文化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美术院艺术顾问。
○被南京理工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被南京晓庄师范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创作设计的第五套邮票《宋词》全国发行,在南京举办“高云邮票艺术展”及首发式。
○作品入选“中国国家画院院展”、“上海中华艺术宫落成开幕展”等。
2013年(57岁)
○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继黄永玉、范曾之后,被中国集邮总公司聘为中国三位特邀邮票设计家之一。
○邮票《宋词》获第三十三届全国邮票评奖最佳邮票优秀奖,同获此奖者还有国家邮票印制局王虎鸣主任。
○创作设计的第六套邮票《中国古代文学家三》9月全国发行。
○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第二届中华艺文奖组委会委员。○被国家文化部聘为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艺术委员会委员。
○被中国工笔画学会聘为艺术顾问。
○连环画《长生殿》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分别在南京、上海书展签名售书。
○作品收入《新中国连环画图史》。
○参加《现代快报》组织的“看云去书画展”,在常州、南通、泰州、无锡、宜兴巡回展出。
○被南京邮电大学聘为兼职教授、画院院长。
○当选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
○作品入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等。
引言:平日里喜欢乱翻书,但每每“好读书不求甚解”,徒取过目之趣。偶然读到唐颜真卿诗句“兹夕无尘虑,高云共片心”,脑海里不禁浮现出高云的高士画作来,心中激赏,品味再三,其情趣妙理甚为切合,且以此为题写作本文。
一、高风士气通古达今
圣贤高士是高云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特别是近些年来,他越来越倾心於此类创作中。中国画家图绘高士的历史也源远流长,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到描绘竹林七贤的《七贤》,谢赫《古画品录》记载戴逵“善图贤圣,百工所范”。现 在所能看到较早的实物画作,还有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卫贤的《高士图》等。
画家一般都认为,山水易写,人物难摹,后者在“传神写照”上起点便很高。而在人物画科之内,从事高士画的创作似乎更加困难。高士这一特定的人物身份,代表其特征的学识、修养、品性等,全然在乎内心;而且高士本身便超凡脱俗、高出众人,这从底线上也为高士画的创作标示得很高。历史上早早就出现很多著名的仕女画家,如唐代周昉、张萱等,却很少有人被专称为高士画家。回顾古人作高士画,也很少专攻於此,多是偶尔为之,宋李唐《采薇图》、元王蒙《葛稚川移居图》、明唐寅《高士图》等皆属此类。明陈洪绶绘有《高士谈经》、《林下高士》、《高士行吟图》等大量高士题材的画作,可谓画史上称名於高士画的大家。然而陈洪绶距今已愈300年,画坛未能再现出其右者。
高士往往寄寓山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两者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反映到绘画上来,两者也有诸多相通之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士情思即圣贤之“道”,映照到山水中来,所以能够成就山水精神和山水艺术。人们游览山水或欣赏山水画,就是为了从中感受高士之风,品味圣贤之道。也由於这种内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故而山水画中常有高士置於其中,高士画也总以山水作为背景。同时,两者又有根本之不同,对於高士画来说,它要突出呈现高士作为主体的面貌精神,其中的高士形象要凌越山水之形,使高风士气荡起於画面。高士画不仅反映出高士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尊贵典雅的情趣,也表达了人们的仰慕和向往之心。反观很多所谓高士画作,并未能彰显高士的精神面貌。一方面,画中山水景致与高士人物往往主次颠倒,虽名之为高士画,实更类於山水画。如南唐卫贤《高士图》描绘汉代高士梁鸿,几乎为画幅中阔大的山水景致所淹没。另一方面,高士的描绘越来越趋於放逐、随意、简率,甚至沦落到程式化、符号化地步。有些画家一两笔勾出佝偻老者,粗服蓬头,不见面目,千篇一律地或拄杖,或戴笠,或抱琴,或垂钓,彷佛如此便是高士。虽然还以文字标示画中有高士,画中之人乃是高士,但仍不能将此类作品视为真正意义上的高士画。高云为高士画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将传统文化中高士的精神面貌,用细致的笔墨进行深入挖掘和高明表达,以视觉审美的艺术形式将之放大、凸出而清晰地呈现出来,一改往昔粗疎肤浅、抽象模糊的描绘方式。在他的画中,高士方额广颐,修眉长目,须髯秀美,仪容儒雅,举止清扬,顾盼炜如。他们身着古代汉族文人士大夫的装束,纶巾博带,神采飘逸,涌动着一种超然神韵和君子之风。高云的画中高士,凝聚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高士形象,也是至善至美的中国人的形象。高云笔下的高士并非都深居大山,而往往处在芭蕉树下、太湖石旁,如《蕉阴浓处闲布棋》,彷佛就在自家的后花园里。“小隐隐於野,中隐隐於市,大隐隐於朝”,在高云看来,高士未必非去深山避世,藉用太湖石,与之为邻为友,亦可从中寻到独立於世的慰藉之意。石即为山,湖即为水,化太湖石为大山水之意,以小观大,回味无穷,类如“一沙一世界”之禅理。因此,赏石便如赏画,从山水画中能够感受林泉高致,从太湖石中也能品味山水之趣,实现“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理想。“心远地自偏”,高士人物藉太湖石,依然能够达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境界。
太湖石早在唐朝便闻名於世,或形奇,或色佳,或质美,或纹妙,既玲珑剔透、灵秀飘逸,又浑穆古朴、凝重深沉,其本身便有一种超凡脱俗、神思悠悠之趣,令人望之起敬、静心理气。高云的高士画中,以太湖石布景最为多见,如《抚琴图》、《观石听风图》、《对石觅言图》等。唐孙位《高逸图》、五代周文矩《文苑图》中也出现了假山石,与之相比,高云画中的太湖石在画面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也更具特点和灵性,表现出“瘦、皱、漏、透”的造型审美特征。高云很好地吸取了太湖石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神韵,并且与山水背景相比,这也更加突出了高士主体的形象。如《和而不同》一图中,太湖石仅有部份露於画面下端,上部大片空白处独立一高士,位居画面的核心突出位置。
二、高义薄云画以明志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圣贤高士一直是作为人格学识的典范而倍受推崇。“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也。”高士之风发展成为高士文化,产生宗教信仰般的力量,牵引着人们自我规谏和自觉进步,在社会生活中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高云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炽热的民族情感,以及对高士情怀的敬仰之心,投入到高士画创作的艺途之中。此既为追慕先贤之意,亦为弘扬高士之风,代表了延承中国画艺术中正大和崇高精神意旨的一脉力量。
高云的创作旨在表达的极其高妙的义理、境界,具有高义薄云、画以明志的文化深思,这是作为精神财富的艺术所具有的重要特征和价值。但是在当下社会,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被异化成物质财富,甚至成为商家、收藏家商业炒作和投资理财的对象。这种对艺术的粗浅认知,把艺术品简单地视作钱财之物,无异於“买椟还珠”。高云的高士画所传达出的信息,乃是为了调动和激发观者崇高的精神追求,寻求教化人生的意义。这才是艺术所蕴含的无比宝贵的精神价值,是艺术价格所无法比拟的艺术价值。
人们在室内陈设的绘画作品,也能反映出陈设者的审美爱好和精神追求。若心中茫然无依,唯以个人好恶相牵引,追逐世风流俗,则人生观、价值观也难得健康树立。若是一味放逐於争名夺利、取乐寻欢之中,也终将会感到神伤体耗、身心俱疲,或有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之叹。与流行文化和时下名人相比,传统文化和圣贤高士具有更深邃的思想和更高尚的品格,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归属感和典范性意义,这最值得中国人去继承和学习。
高士画便是一种精神食粮,承载着优秀的民族精神,人们能够以之自勉和自省。中国画本就有劝诫与教化的传统,不应将之全盘否定。中国画不仅是一种悦目的视觉艺术,更是一种赏心的心灵艺术,带给人们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提升。
高云是具有服务国家社会情怀的人,集多重身份於一身。他不仅是中国当代的著名画家,还是优秀的美术学者。高云从事美术编辑出版工作长达二十三年,担任过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江苏画刊》杂志主编,他的文化学识在此期间显现出来,在学术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令国内同行瞩目。高云还是美术界乃至文化界重要的领导者和决策者,现 在他担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文化厅副厅长,所要应对的事情更为广泛。繁重的公务工作,必然要占去高云大量精力。仅就编辑出版工作而言,常被称为“为他人作嫁衣裳”,大多画家都难以胜任和坚持。一些画家成名后愿意去做自由画家,我们看其画价就容易理解了。高云很早便享誉画坛,他却没有满足於绘画的快乐和成就里,而是默默坚守在各类公务岗位。
很多关心他的朋友都为之惋惜,担心他原本一片光明的艺术道路从此被阻断。高云在调离出版工作后,才第一次为自己出书,书名便叫《画家高云》。由此我们也深切感受到,高云内心始终深藏着他所热爱的绘画事业,画家是他的理想人生。工作的责任和服务大众的热情,让高云一时压抑住自己绘画的热情,但这份热情从来没有止息过。“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相比,后者的品格更高一筹。不能人人都遁世归隐在山林之中,自顾逍遥并坐享“高士”之名。总是需要有人出来为国家社会服务,特别是在和平年代,建设发展国家和为民众谋福祉才是更高尚的高士情怀。
儒家积极入世和道家逍遥出世之间的矛盾,是历史上中国文人始终要面对的一个难题。而绘画艺术,也就成为解决这个难题的很好方式。郭熙认为,身在朝廷,又不能忘情世外山水,可在公事之余欣赏山水画进行弥补。山水画可以代替真山水满足入世者向往的林泉高致之趣,并寓含着所崇尚的林下高士之风。高士画与山水画相类,而且是对高士情怀的直接写照。
高云便是以入世的积极态度,出世的艺术情怀,投身到高士画的创作中去。高士画就如同励志的座右铭,可谓直接以画明志。一方面,高云用画中高士,寄寓了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他笔下的高士,在安然怡然的外表之下,是普世的人文关怀,是积极的人生追求。另一方面,高士画对於观赏者也有激励的作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将高士画置於座前,闲居理气,披图幽对,既满足自勉自省之意,也表达见贤思齐之心。“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高云的高士画便如同室内芝兰,馨香浸染,德风泽被,终可从中受教获益,共勉共进。
山水清晖——读高云山水画有感宋玉麟
在江苏美术界我一直非常佩服高云过人的精力和他在艺术上极好的悟性。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艺术家和政府官员等多重角色中转换自如。
大家都知道,高云以连环画而名世,三十年前他的一套连环画《罗伦赶考》一举在
国画山水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荣获金奖,从而奠定了他作为连环画大家的地位。从十多年前开始,高云更多进入了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且佳作连连、硕果累累。几年前,高云的山水画突然出现在美展之中,这多少有些让我吃惊。记得陆俨少先生曾经说过:“画史上每有山水、人物、花卉三者兼工的画家,一般花卉最好,山水最次。”因为“山水画用笔变化最多”。由此可见,当今画坛为什么擅画人物、花卉的画家涉足山水者鲜有人之原因,然而高云当不属此列。
我和高云从未就山水画之议题进行过深入的交流。他为什么会画山水,以及他的山水画是否有师承等等,我并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高云的山水画应该“悄悄地”画了不少时间,因为今天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山水画作品已经章法严谨、精神饱满、笔墨精良,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
高云曾长期从事美术出版工作,读好画无数。是否有师承对他来讲,我以为并不重要。这就使高云和其他山水画家有着很大不同——少包袱、阔眼界。高云的山水画和他的人物画一样,都是属於清新高格、工整雅致的一路,其山水所表现的内容大都是江南的山山水水,但我注意到他绝非去描写某一实地之景,而是写他胸中之丘壑。对一位山水画家来讲,以笔墨去表现丘壑是重要的基本功,但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则更要看画家的修养和意念。高云的山水画整体大气,他以中锋线条造型,笔格遒劲,其山石、树丛以自然为规律,可见轻重、顿挫之变化。尤其是他画中呈
金字塔的山形,颇具象征意味,给我印象深刻,这种“堂堂大山”之峰峦给人以平静和稳定之感,充分表现了画家内心的精神世界,这无疑是高云山水画的一个重要样式,也是其山水画一种个性化的符号。
丰富的阅历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为高云山水画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深思妙语、锲而不舍,加上年岁之积,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高云山水画将成为他艺术创作的又一高峰。
2013年9月23日
我画《罗伦赶考》高云
古人云:“求乎其上,得乎其中;求乎其中,得乎其下。”理想与实际一向有段距离。连环画至今未能与国(画)、版(画)、油(画)齐肩,不能光怪别人,或许与大多数作品只满足於表达情节,没有更高的追求有关吧。因此要紧的不是画种,而是质量。米开朗琪罗说过:“在绘画上究竟是追求高级的领悟,还是满足於低级的领悟,两种抱负之间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区别,这确实是事关重大。”我想:连环画即使是通俗读物,追求也还
连环画是高一点的好。较之国画,连环画在理论方面几乎是空白。尽管有些具体的近似经验的理论,有时会成为约束人的条条框框,但毕竟没有正确的理论是难以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超越的。如果说连环画中的“做戏”和情节是观察力、想象力的体现,那么作品质量的提高,只有依赖理论的指导和思维的开化了。既然中国画的手卷是连环画的前身,那么,用国画的理论来指导连环画的创作,就显得不仅必要,而且自然了。基於此,我在创作《罗伦赶考》时,除了把握住连环画的基本特性——画面的连续性和幅与幅之间的互相制约性外,便尽可能地把它当作国画的白描来画。
一张画,只是表现一个静止的瞬间,实在地说,所表达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之所以有的画会成为经久不衰的珍品,倒不一定是作品的内涵真的如何了不得,而是作者带着情感,真诚地为观者提供了足以勾起联想的条件。仅此而已。
中国画论要求作品能看到无形之形,听到无声之声,恐怕也是这个用意吧。《罗伦赶考》第七幅,藉一弯月亮,空荡无人的石板桥,以及远处沉睡的村镇来造成静,只让主仆两人催马赶路,企图让读者联想到夜深人静,马踏石板的清晰声响,以求无声之声;第八幅,通过主妇腕上缺一镯,侍女掀帘携盆而进,表示已将手镯连水拨掉,至於怎样泼,或者手镯泼到地下为何未发现,则让读者去想象,这算不算在求无形之形呢?诚然,如果对“无声之声”、“无形之形”的理解仅仅限於此,那似乎过分狭隘了。应当说它的容量很广、很深。可能“意境”才是它的主要内容。意境是既藉画面具体景物表现,又超乎视觉画面之外的一种感受。第二幅,以低垂的柳枝、茂盛的花叶、离鞍步行作扑蝶状且兴致很高的秀才,企图造成一种平和、暖暖的春意。
一张画,如果经过摆布可以用照相机摄得,那就没有画的必要。我不是在指责什么,只是想说,绘画不能也不应该有另外一种替代的形式。替代意味着重复,艺术上的重复就是消亡。
平凡和自然固然好,但“平凡的生活到底是平凡的,只有靠艺术表现才能使之动人......”自然的东西虽不依赖一鸣惊人的方式,但实际上,视觉艺术是一刻也不能脱离表现形式的。所谓风格、气质、意境、格调等等,无不依赖表现形式来体现。如果说,唯形式而形式有可能使研究走进死胡同,那么,唯恐有“雕琢气”而避形式不谈,只能导致作品的平庸。
连环画是文字与绘画有机结合的产物,因此,其表现形式不仅会不自觉地受到作者本人的气质、修养和近乎顽固的偏爱的制约,还必须自觉地接受所要表现的题材的制约。不同於独幅画的是:在连环画创作上,任何一种脱离内容的形式都是肤浅和虚假的。《罗伦赶考》是一部美的颂歌,而主角又是文人秀才,从内容和主角来看,与我所偏爱的古典风格的写实手法及自身气质都很接近,因此画起来较为顺手。我深深感到,能找到一个对路子的题材,无论从作者角度,还是从作品和出版者角度来看,都是一种幸运。
同题材一样,归根求源表现形式也是出自对生活的提炼。在创作谈论中,几乎每个作者都表述了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情,而且一再强调要深入、再深入。库尔贝也说“画我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连环画作者怎么办?若遇到古典的题材,又如何深入生活?难道历史也能倒转?我以为藉鉴和想象对一个作者来说同样是很重要的。没有生活的画家难免产生连本人也不激动的向壁虚造;那么,缺乏藉鉴和想象能力的画家,只能从生活中辑要,甚至只能依据照片罗列,即便不为平庸,却也难以称得上优秀了。
《罗伦赶考》是古典题材,创作时,我唯一的依赖只能是藉鉴与想象。构图上,我力图吸取古典戏剧的简洁,如第三幅的床板架、第六幅的马厩、第八幅的屏风、第十一幅的窗户等等,都如舞台上的布景,把人物圈在中间,以求外轮廓的整体。在表现上,我吸取了戏剧中的“实物写意”法,它无须变形,剧中的一张桌子,既是民家又可是皇宫,提一盏灯就是晚上,持一根鞭就在马上了等等。於是,我在第二幅中用柳、花、草三样求春意;第六幅,以马厩里的一盏灯,说明连夜赶路和喂的是夜草。我还注意到在古典戏剧表演中,一张张脸谱只能充作角色的符号,表情主要靠的是身段及手势,连环画开本小,人物开脸常大不及手指盖,用身段手势来表达情绪,自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第二幅,我利用略向前伸的手臂来表现开朗愉快的心情;第五、第六两幅,从伸直下指的手表示质问、责备,到缩短向内的手以示反复耐心解说,表明了一个过程;第十一幅,企图利用男主人同时缩回并用力向外张开的双手,表示内心的惊慌和消息的突然。但是,更多的藉鉴还是来自古画上。我深深喜爱古画中那种淡泊古雅的气息,这种气息与古建筑,线装木版典籍,以及京剧、昆曲等一样,体现着很强的古典美。我所向往的正是这种和谐宁静、超逸绝尘的美。尽管有些不合潮流,但我认定:大喊大叫并不是打动人心的唯一手段,油腻吃多了,凉拌菜或许更受欢迎。古装连环画能不能把握住这种古典美的气息很重要,需要虚心学习传统,但连环画的通俗性又提醒我,过份的“清高”会脱离群众,雅俗共赏才是切实的目标。因此,在描绘人物的藉鉴中,我没有选择陈老莲,而是请出了任伯年。因为任伯年是以卖画为生的,所以他的画必然要考虑到群众买不买的间题,从他的画的畅销,可见是有其通俗一面的。我在衣纹处理及格调、气息上的追求和把握,都受到他不少的影响。无论对戏或是绘画的藉鉴学习,我都有着一种很强的崇拜感,甚至有点迷信的味道。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就失去了自我。作为现代人,我常常为达不到那种淡泊、超脱、古雅而又神秘的艺术效果而苦恼,也为表现上达不到轻松、灵动、纯熟、完美而沮丧。然而话转回来,或许这种由自己的偏爱、性格、经历、心理造成的差距,正是自身长处或艺术个性的所在呢,正如周信芳因嗓子倒仓反而创出了麒派,这或许有点阿Q的“精神安慰法”吧。
艺术的生命在於有独特的面目,学习传统正是为这种艺术生命而汲取养分。诚然,学习传统有为传统所缚而死在古人堆里者。但是,亦有认为凭天赋的素质和对生活的熟悉便可踢开传统,自行其是,结果一无所获者。可见,生死成败不在於对传统的学不学、怎样学、而是看你有没有自己——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语言。有了这个自我,汲取就有了选择、依据和目的。否则,即便拒传统于千里之外,有幸免於死在古人堆里,但也未必不会死在现代名家堆里,甚至洋人堆里。有一种“创新”,实则丢掉了“古为今用”一条,或成非洲原始艺术,或成现代派残羹等,却还挂个“国画”招牌。问题不是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而是像了某家、某派的另一种版本,还可以不可以用上个“创”字。有人说:身为中国人,不学传统,也自会“国”味十足(且不论这说法的对与否)。但我更倾向於有了自我,即便学了传统,也不会作古。是从零开始,还是沿着前辈已达到的高度继续上攀,我赞成后者,只愿遵循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总之,传统并非都是该抛弃的,现代的东西也不都是好的;创立自我固然重要,学习藉鉴也有着现实的价值;引用洋人七里八拐的名字或许可以表明作者的学识,但一提及古人古画,也未必就是保守、没有主张。正如刘海粟先生所指出:“既要有历史的眼光,纵观上下两千年的画论、画迹,又要有囊括中外世界眼光,凡属健康向上可以汲取的东西,都要拿过来,经过冶炼升华,化作我们民族艺术的血肉。对古人和外国人都要不卑不亢,冷静客观。要厚积薄发,游刃有余,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和必然统一的创新。”
在画古典题材连环画时,不仅要继承藉鉴古典绘画的表现方法,还必须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记得小时候看到书中描绘的历史人物,信以为真,认定就是那个样子,直到今天,尽管知道了都是凭空造像,但看到不同的画法与扮相,心中还是感到别扭。人物如此,历史事件亦如此。由此可见连环画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是相当的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创作,从服装到生活道具都来一番考究,汉代的席地而坐,唐代的居床为凳,宋代桌椅的直线和明代的偏爱弧线,以及清代繁琐的镶嵌等等,都十分具体,来不得半点马虎。
《罗伦赶考》是发生在明代的故事,那是一个远离我们的朝代,但我以为,它并不陌生,千百年来,我们的文化艺术,风俗传统,肤发血缘延续至今。综观历史,许多事件都是在循环重复,当你踏进博物馆,一件件遗留有先人使用过痕迹的物件,都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近。《罗伦赶考》中的秀才,作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的象征,他的正直、善良以及拾金不昧的精神就更加使我们感到容易理解了。相互理解,才有可能产生真诚的感情,用感情描绘的作品,才有可能打动人心。“如果一部艺术作品只是被看作是一幅遥远时代的图画,那么,它引起的只是对画家的观察力、才华技巧的冷静的钦佩,而不是“爱”。因此,我在描绘秀才罗伦时,尽力地把他当作熟人、朋友来描绘,如第二幅,我从动态上选择了都可理解并有可能碰到的、来到大自然中因兴奋而手舞足蹈。第三幅,又以斜着身子,手臂架在椅背上算账的姿势来表明因反复计算而不耐烦,且在手中置一扇,藉以表现由於不耐烦而引起的燥热,等等。这些是想象,但更是生活的启示。
说起高云,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的连环画《罗伦赶考》。《罗伦赶考》结合钉头鼠尾描和铁线描技法,风格十分清新,整套作品画幅之间巧妙的呼应和转接,与之前的连环画大不相同,此套作品在1983年《连环画报》杂志上出版时,引起了国画界的轰动,这套作品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中荣获金奖。《罗伦赶考》开了80年代线描之新风气,许多美术高校都采用这套连环画作为线描教材之一。人们对《罗伦赶考》趋之若鹜,之后全国各大美术杂志上陆续出现与《罗伦赶考》风格相似的连环画作品,全国各地的工笔画大赛中也出现了类似风格的线描设色作品,但都不及《罗伦赶考》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就此,高云的《罗伦赶考》后无来者,成为连环画的昙花一现、线描艺术的名世绝响。
画出邮政史上新传奇唐占军
古都金陵,陶凤楼中,雕花木窗,古色古香。高云带着富有感染力的笑容,来了。
2012年8月31日,中国邮政发行了《宋词》特种邮票一套六枚,这是继2009年
邮票《唐诗三百首》邮票发行之后又一套古典诗词邮票,也是一套可以点读发声的多媒体邮票。而这套邮票的设计师就是高云。这已是由他设计创作的第五套邮票了。高云,1956年生於南京,1982年毕业於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美协副主席......在诸多头衔的包围下,现为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的高云才情万丈、德艺双馨。
乖乖,他一人创作了五套邮票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高云先后设计创作了五套邮票。除了这套《宋词》,分别为1987年《徐霞客诞辰400周年纪念》、200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2007年《京剧生角》特种邮票、2011年《儒林外史》特种邮票。
风格即人——论高云中国画的品位聂危谷
高云作品具有高雅的艺术品位,但他不是一位曲高和寡的闭门造车者。早在下放农村与广大农民同甘共苦的年代,他通过自学迈进了绘画艺术的大门。而在南艺毕业后,他没有留在学校这样的安乐窝,也没有躲进画院这样的避风港;而是向他自学年代的启蒙老师胡博综看齐,来到江苏美术出版社工作。他看中的是在出版社“眼界比较高,看的东西多,信息灵”,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於是心甘情愿地经营着将艺术推向广大读者的实际工作。尤其是在担任了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职务之后,虽然牺牲了无数创作时间,但他觉得“干出版也很有意思。确实,它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论去管理、设计,打造一个产品,甚至是品牌来。这些年我也觉得挺愉快”。自从通过公推公选,竞聘省文化厅上岗以来,为担负起全心打造江苏文化品牌,全力推动江苏文化发展这样的历史重任,他又将眼光投向了包括艺术在内、却又远比艺术领域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与此同时,他像从海绵里挤出水来那样挤时间从事绘画创作。大家眼前的这些精品力作渗透着高云甘苦自知的辛劳,而他愿意将这些辛劳的成果与所有的劳动者分享。
一
当高云以连环画《罗伦赶考》一举获得1984年全国第六届美展金奖之时,他还是位大学毕业不久、不足而立之年的年轻人。获奖前两年,此作已在当时鼎鼎大名的《连环画报》连载。从画报社同行交口赞誉,到赢得国画界如潮好评,再到当年无数读者追捧,而后又成为各大艺术院校白描教学经典教材,《罗伦赶考》至今仍被视为20世纪中国白描连环画的扛鼎力作,高云初试锋芒就已如此不同凡响。
如果说《罗伦赶考》凸显出高云白描人物的杰出才华,那么“南高北何”——高云与何家英这两位工笔人物画一流高手合作的结晶——《魂系马嵬》,则将365足球投注人物画推向了空前的高峰。精粹的传统白描用笔掺以精准的西方素描造型而如天衣无缝,复以唐代绢画与壁画大异其趣的材质感巧相互补,在充分展现雍容华贵大唐气象的同时,有力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占据十分之七的画面,呈压倒之势的红衣禁军持刀怒目,在沉默中蓄积着一触即发的威猛;处在画面左角的唐明皇背转身向隅而泣;而沉落於画面右下角身着白衫的杨贵妃,却在生命最后一刻,以那份无尽哀婉的淡定从容,出色地演绎了倾国倾城的绝代美感和高贵气质。“南高北何”此次精诚合作,令人赞叹地以艺术语言的说服力为“红颜误国”的历史误读纠偏,为一位无辜的历史女性正名,堪称中国女性主义的绝代佳作。不久前我有机会在展览中对着《魂系马嵬》原作细细品读,它使我联想到那些唐代最伟大的人物画作品——阎立本《步辇图》、张萱《簪花仕女图》、懿德太子墓室壁画《仪仗图》。就在此作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之际,高云还另获两项铜奖与特别奖,成为在同次全国美展中收获奖项最多的赢家。
线由情生——为《中国线描》画册序...........................................................246
与艺术之巅的攀登者们共勉——为“艺术之巅”系列画展序.............................248
历史的回响——为“‘从心所欲,不逾矩’中国山水画十家特展”序........................250
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傅小石画集》序.....................................................251
无法而法自然天成——为“吴为山书画展”序..................................................253
建设为公众服务的艺术殿堂——在首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上的演讲...........254
定位与换位——在第五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闭幕式上的演讲.....................257
改革为了发展发展需要改革——在全省艺术创作生产会议上的讲话..............259
闳约深美——在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美术作品展开幕式致辞.....................262
关於创作的对话——在南京大学艺术研究生院的课稿...................................263
一个有使命感的艺术家 钱晓征..................................................................021
说起诗帝,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李杜诗篇万口传”,在这句话中的李杜分别讲的是我国盛唐时期的诗仙李白和晚唐时期的诗圣杜甫,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便是用诗歌来描写历史的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最大详情>>
德国超级大炮,因为这种火炮首次轰击了巴黎,后来人们就叫它“巴黎大炮”。“巴黎大炮”炮管长近37米,全重达750吨,倘若把它竖起来,足足有十几层楼高,能打120公里。1918年3月23日,超级大炮袭击巴黎。当天黄昏,法国的电台广播了这样—则消息:“敌人飞行员成功地从高空飞越法德边界,并攻击了巴黎。有多枚炸弹落地,造成多起伤亡……”美国坦克奥地利的装甲列车,将装详情>>
光绪帝是慈禧的私生子,光绪皇帝是不幸的,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强势的女人慈禧太后,而这个强势的女人最后也要来他的命,不过最近又有人说光绪是慈禧的私生子,这是真的吗,为何会有这种说法,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详情>>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比较出名的一位科学家,在沈括之前的朝代或者是之后的朝代都出现过许多的科学家,在这些科学家中,沈括算是比较鹤立鸡群的,也就是说沈括是比较优秀和卓越的科学家之一。因为沈括几乎是一个全详情>>
这种大蚂蚱可以用来烤着吃,你的老家叫什么?忘记叫什么了,但是这种果实掉在地上特别招蚂蚁。小地瓜的味道还记得吗?黑豆豆。我们那叫野葡萄,我的最爱,常常是揪一大把然后一口捂进嘴里。槐花,最喜欢槐花汤的味道。榆钱儿,蒸窝窝吃,真是美味啊!洋姜,腌起来很好吃,小时候经常偷偷挖别人家的。吃过的菱角壳,在上面挖个洞,可以当哨子吹。甜甜根,嚼在嘴里甜丝丝的感觉,一般要在田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