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365足球投注,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性善与性恶之争的由来是什么?性善与性恶之争简介

来源:讲历史2016-11-30 09:12:59责编:姜和人气:
字号:小号|大号
【内容导读】'人性善'是战国时期孟子人性论的一句名言,见于《孟子·告子》。孟子称'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生来心就是善良的。孟子又称'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

'人性善'是战国时期孟子人性论的一句名言,见于《孟子·告子》。孟子称'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生来心就是善良的。孟子又称'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生来就有'不忍人之心',即哀怜、同情之心。所以每个人都有'仁'、'义'的道德品质。孟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生来本性善,后天接触社会,产生物欲,放纵悖乱,而有恶性。主张用教育来扩充先天固有的'善',而'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如果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则'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性善论为孟子伦理学说、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与孟子相反,战国时期荀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生来本性恶,有'好利'、'争夺'、'嫉恶'、'残贼'之心,还有'耳目声色之欲',所以人必好声色,意淫乱,至于后天表现出善,则是由于教育的结果,和孟子的性善的针锋相对。荀子认为古代圣人因人之性恶,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立君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苟子以为人性是可以改变的,'涂之人可以为禹'(涂即途),而'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强调'君子'与'小人'可以互相转化,普通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不息,就可变成'圣人'。荀子的性恶论为其教育学说、法制思想的理论基础。其言论集中于《荀子·性恶》篇中。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

历史揭秘:三国中最争议的将领是谁?

三国有很多有意思的人,也有很多颇受争议的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三国中最受争议的是谁?三国中,号称万人敌除关羽外,还有...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