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皇帝
在陈德行刺事件的十年之后,又发生了一起更为严重的宫廷事变--秘密结社袭击紫禁城事件。几十名天理教徒有组织、有计划地持兵器攻入了皇宫内院,交战两天一夜,搅得森严神圣的宫禁天翻地覆,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那么,这些人对抗朝廷有着怎样的现实背景?蓄意谋反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皇宫内院多次受到惊扰,对此,嘉庆皇帝又将怎样来面对呢?这一事变给嘉庆朝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场宫廷事变的深层次原因又将如何来解读呢?
嘉庆十八年七月十八日(1813年8月13日),嘉庆帝一行启程前往承德北部的木兰围场行猎。满族尚武,从康熙帝起每年都举行大规模的行猎活动,这一活动有个专门的称谓--木兰秋狝。
由于这一活动要历时四五十天,所以,临行前嘉庆帝就北京的工作做了布置,命令仪亲王永璇、大学士勒保、吏部尚书邹炳泰、兵部尚书福庆等人留京办事,然后兴致勃勃地策马北上。二十四日,嘉庆帝抵达承德。应该指出,此时虽然已经过了立秋的节气,但依然酷暑难耐,所以,嘉庆帝入住避暑山庄,一边避暑,一边处理军国政事,等待着秋天的到来。
承德天高云淡,和风习习,一片宁静的气氛。嘉庆帝勤政之余,忘情于山水之间,颇感惬意。然而,他哪里能想到,一张危险的大网正在编织,大清朝将面临一场千年未遇的严峻挑战。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教徒起事,密谋闯宫
乾隆晚年以来,伴随人口的剧增,经济危机的加深,中国北方民间出现了数不清的秘密结社。这些结社大多以佛教的某些教义、活动方式为掩护,从事危害朝廷的政治活动。清政府将其一概称为“邪教”,残酷镇压。白莲教大起义被平定后,北方的秘密结社依然活动频繁,虽然名目各异,一概否认自己是白莲教,但实际上这些数不清的秘密结社都跟白莲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根据《靖逆记》这部作品记载,就在嘉庆皇帝启程前往承德的时候,北方的秘密结社的首领在河南滑县的道口镇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决定将北方的秘密结社联合组成一个新组织--天理教。经过推算,确定了起义的“良辰吉日”--九月十五日,约定这一天在山东、河南、直隶、山西等地同时举事,向北京进发,一举推翻清朝。其中,北京的天理教首领林清负责执行攻打紫禁城的任务,里应外合,接应各地大军进京。
林清是北京大兴宋家庄(今属丰台区)人,根据《啸亭杂录》记载,林清有这样四个特点:第一,会点儿武术,当然,谈不上武功多么高强,会比划几下子
第二,长得很特别,据说他“颀身黧面,髯张如猬”。意思是说,林清是个黑大个,连鬓胡子,而且,胡子都是直的,不打卷,像个刺猬第三,“自以智谋过人,其实愚鲁异常。”也就是说,林清自我感觉很聪明,但实际上很蠢第四,是个富人。他本来很穷,还在清军中服过一段儿役,但自从做了秘密结社的领袖后,手下的成员向他交“会费”,因此脱贫致富。此外,根据各种材料判断,林清还是个“社会活动家”,交际甚广,在清朝官场也有不少朋友。林清领受了攻打紫禁城的任务,不过,他信心并不充足,因为他手下的几千名秘密结社成员由农民、市民、无业游民等组成,此外,还有极个别的太监、宫女参加。这些没有任何训练的乌合之众能打下紫禁城?说起来鬼都不信。
林清信心不足,河南、山东的结社首领纷纷架弄他,给他打气鼓劲,又承诺派“大军”赞助,加上几杯酒下肚,林清一时豪情万丈,而且,不久出现了彗星,嘉庆帝又去木兰围场行猎,这样一来,京城空虚,林清信心大增,决定如期举事。
从九月上旬开始,各地前来赞助的“大军”陆续向北京“集结”,都装扮成小商小贩的模样,分住在前门外的客栈里面。林清也从北京天理教徒中挑选精干成员,组成了一支天理教“联军”。这支“联军”一共有多少人呢?一共二百多人,您别看人数不多,但据说个个武功高强,身怀绝技,所以,估计占领紫禁城绰绰有余。林清决定按期分两路于十五日中午攻打紫禁城的东西两门--东华门和西华门。林清布置好了以后,回到宋家庄,在家里静候佳音。
其实,对天理教攻打紫禁城的计划,清政府并非一无所知,但麻痹大意,未予重视。
从上面的介绍能够看出,像天理教这样的秘密结社成员十分复杂,也缺乏严密的组织、管理,所以,他们的计划也很难保密。山东、河南、直隶的清政府地方官很快侦查到了天理教的动向,立即采取抓捕行动,结果没等到九月十五日,在九月初各地就爆发了小规模的军事行动。当时交通、通信条件落后,北京不能及时得到消息,更何况嘉庆帝不在北京,所以,这类消息也不会往北京报。但尽管如此,北京当局对林清的计划也不是一无所知。
林清并没有刻意地保密,他的街坊邻居都知道他是天理教首领,连日来家里人来人往,大宴宾客,地方官已经接到了报告。但地方官感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何况林清与地方官大多有些交情,平日里称兄道弟,所以,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当时,一名叫祝现的天理教骨干分子是豫亲王的庄头,祝现的弟弟祝嵩庆知道了哥哥参与谋反,就向豫亲王举报。但是豫亲王一方面半信半疑,另一方面他与林清多少也有些来往,怕举报后自己洗刷不清,结果就把这个消息给压下了。统治集团麻木不仁,对大祸临头缺乏敏感。
晴天霹雳,枪响禁城
九月十五日(10月8日)中午,天理教徒正式发动了对紫禁城的攻击。兵分两路,东路攻打东华门,西路攻打西华门。
先说东路。
东路以陈爽、祝现等人为首,太监刘得财带路。散住在各处的天理教徒身穿长衫,暗藏兵器,按约定时间、地点集合。但时间已到,前来集合的天理教徒不到三十人,其余的人不知去向。不能再等了,有多少人算多少人吧,于是,陈爽下令进攻东华门,天理教徒快步向东华门走去。
谁都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接近东华门的时候,一队运煤的马车经过,造成交通不畅,天理教徒先跟赶车的车老板干起来了。天理教徒纷纷脱下长衫,拔出兵器,呐喊着要跟车老板拼命。东华门守军见状赶紧关闭城门,陈爽一边喝令停止斗殴,一边向东华门冲去,结果陈爽、刘得财领着几人冲了进去。其他天理教徒见东华门已经关闭,于是纷纷前去拍打大门,叫了一阵儿见叫不开门,狠狠教训了一顿车老板之后,扔掉兵器,穿上长衫,各自散去。
陈爽等天理教徒冲进东华门后,在太监刘得财的带领下向北奔去,清军赶紧追赶。天理教徒又遇到清军岗哨的拦阻,但陈爽等人奋勇冲杀,终于冲进了苍震门,这就算进了大内了。
当清军气喘吁吁地追到苍震门口的时候,总管大太监常永贵拦住追兵。
清军将领恳求:常总管,赶紧让开路,我们进去拿贼。
不行,内廷住的是皇后、嫔妃,除了皇帝、皇子,就是咱们太监能进,你要是踏进一步,死罪难逃。
常总管,您圣明,您知道咱们大清朝没有女兵,十万火急,想来皇上也不会怪罪。
不行,无论如何你们不能进,这样吧,内里的贼我们自行捉拿,你尽管放心。
太监也能上阵杀敌?清军将领半信半疑。不过常总管立即集合太监,一人一枝木棍,做完战前动员,太监跃跃欲试,太监刘得财也混在人群中要去抓天理教徒,并且自告奋勇,前去带路。他刚刚把这几名天理教徒带进了紫禁城,现在又带着太监去“捉贼”,他以为别人不知道他做的好事。冲进紫禁城的五名天理教徒此时已经晕头转向,筋疲力尽,而且大多身负刀伤,所以,太监乱棍齐下,五名天理教徒二死三伤,陈爽受伤被俘。太监七手八脚地把死伤的天理教徒拖出苍震门,交给清军。常永贵立即前往养心殿,向嘉庆帝的次子绵宁报告。
绵宁本来随嘉庆帝一起木兰秋狝,但奉旨提前回宫,结果赶上了这场变故。这年,他三十二岁,现在成了众人的核心,王公大臣纷纷往宫里赶,围在他的周围,一起商量对策。现在宫中可用之兵只有百余人,又不知道来犯者人数、趋向,不敢贸然出击。最后商量出了三个对策:第一,立即调集援军
第二,各宫门戒严第三,准备车辆,以备疏散后妃。这时常永贵赶到,向绵宁报告,冲进来的天理教徒全被消灭。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突然,从西边隆宗门那里,传来了阵阵呐喊和隆隆的撞门声。不好,有情况!原来,从西华门进宫的天理教徒杀过来了。
大家可能会问,进攻西华门的这一支队伍怎么现在才赶到?
这支天理教军进展较为顺利。他们装扮成卖柿子、白薯的小贩,挑着筐,筐里藏着兵器,叫卖着来到西华门外,拿出兵器,杀进了西华门。守军猝不及防,结果他们占领了西华门,一共冲进来将近六十名天理教徒。不过,带路的太监要官报私仇,先将他们引到了内务府,一顿打砸抢,然后又把他们引导到内务府的尚衣监,拿今天话说,是个服装厂,负责给皇家做衣服。当然,太监有些缝缝补补的活也找尚衣监。根据《啸亭杂录》记载,给天理教带路的太监杨进忠“尝乞其补缀而不与值,司衣者拒之。杨以是隙,遂引贼入,全行屠害,存者无几”。杀红了眼睛的天理教徒还顺路洗劫了文颖馆,杀死了几个在里面校书的编修。这样一来,等赶到隆宗门的时候,已经费时不少,隆宗门守军闻讯早就关闭了大门。
天理教徒估计这道大门叫是叫不开了,找来几根大木头,想把大门撞开。于是,喊着号子,抬着圆木撞向大门,多次撞击,大门纹丝未动,反倒把天理教徒累得够呛。
天理教徒知道,隆宗门是进入内廷的关键,一旦打开,内廷就任其出入了,所以,一定要打开这道门。天理教徒见撞不开门,于是决定翻墙入内开门。
援军还没有赶到,宫中只有常永贵率领太监手持棍棒,四处巡逻。绵宁听到撞门之声已经提高了警惕,他站在养心殿的台阶上,紧张地观察着。抬头一看,只见养心殿对面的御膳房的房顶已经爬上了几名天理教徒,他果断地举起鸟枪,一枪将一名手执白旗,好像在指挥的头目打落,然后迅速装填火药,慌乱中找不到铅弹,一把扯下胸前的金扣子装进枪膛,再开一枪,又击毙一名天理教徒。其他天理教徒见受到阻击,纷纷败下阵来。太监呐喊欢呼,然后一拥而上,抡起棍子猛打坠地的天理教徒。
这时,增援的官兵赶到,来的是北京最精锐的部队--火器营的官兵。史书记载“凡千余人,鱼贯横枪,意甚踊跃”。赶到宫中的王公大臣也手持刀矛,领着家丁仆人,跟在火器营后面,向隆宗门杀来,快到隆宗门的时候,清军开枪了,顿时枪声响彻紫禁城。
天理教徒早置生死于度外,他们从值房拿来棉被、桌椅,准备火烧隆宗门。但那时没有像今天这样简易的引火工具,捣鼓半天也点不着火,这时见到火器营官兵赶到,赶紧顺着来时的路往回跑。一路上死伤被俘多人,活着的天理教徒不少人一口气跑上西华门城楼,没有跑上西华门的天理教徒有的投御河自杀,有的藏匿于草丛中,陆续被清军捞出或搜出,有几名天理教徒偷偷跑上了午门,清军没有发现。
西华门上的天理教徒手执白旗,向城外摇动呼喊。他们喊什么?原来他们在招呼救兵。林清承诺在他们占领紫禁城之后,河南、山东的天理教起义军就会前来接应。他们哪里知道,各地天理教起义军基本上已被清军控制。此时,西华门外远远聚集着不少北京市民看热闹
西华门下面则聚满了清军士兵,把西华门包围得水泄不通。天黑了下来,清军担心天理教徒乘夜色逃脱,于是,登上城墙,堵住天理教徒逃窜之路。同时,紫禁城各门均分兵把守,半夜时分,清军在城上拿获了太监张泰,这才知道太监中也有天理教徒。
黎明前,一场大雨从天而降,清军士兵被淋成了落汤鸡,手中的火枪也成了“烧火棍”,无不连声抱怨,事后才知道,此时藏在午门上的天理教徒正准备放火烧楼,火已经点着了,但被这场大雨浇灭。
天亮了,八旗军又来增援。清军登上西华门,天理教徒束手就擒,一共二十四名天理教徒被押下城来。王公大臣紧急提审,得知很多内幕,立即动手缉拿。总管太监常永贵也根据报告,擒获了刘得财等参加天理教的太监。至此,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事件以失败告终。十七日清晨,清军敲响了在宋家庄静候佳音的林清的家门,林清披衣开门,然后束手就擒。
皇帝流泪,下诏罪己
嘉庆帝回京途中,就不断收到河南、直隶等地天理教起义的报告,他开始重视这一问题,然而,令他绝对没想到的是,十六日,他抵达蓟县白涧行宫,收到了皇次子绵宁从北京发来的“六百里加紧”的奏折,向他报告紫禁城遭到袭击。这简直是晴天霹雳,嘉庆帝顿时感觉天旋地转,有点支持不住了。
紫禁城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皇权的象征,建城以来的四百年间还从未遭遇过攻击,怎样向天下交代?怎样向祖宗交代?而且,紫禁城中有自己的至亲骨肉,有皇后嫔妃,她们现在怎么样?奏折写于十五日下午,宫中的战斗还在进行,最后的结果如何?一切不得而知。嘉庆帝不禁痛哭失声,泪流满面。
嘉庆帝痛哭失声,群臣也慌了手脚,挥泪之余,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嘉庆君臣的面前,下一步往哪里走?紫禁城变成了战场,现在“回家”成了“上战场”,还回不回北京呢?
如果不回北京,也不是没路可走,往东,可以回到祖宗发祥的盛京(今沈阳市),那里有现成的宫殿、城池
往北,有广袤的蒙古草原,蒙古贵族把清朝皇帝供奉得跟神灵一样。但是,一旦走上这条路,就意味着流亡,何时能重返北京,会不会出现南宋那样的局面?大学士董诰主张不要犹豫,立即返回北京,这样对天下的臣民、对北京的将士都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而且,董诰判断,此次攻打紫禁城事件应该属于“滋事”--一般的治安事件,很快就会接到平定的消息。果然,当天下午,又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六百里加紧”的奏折,是仪亲王永璇领衔上的奏折,标题是《剿办贼匪事已大定折》,仪亲王详尽地汇报了紫禁城事件的处理经过。至此,嘉庆帝下定了回京的决心。
同时,嘉庆帝下发一系列谕旨:
首先,称赞皇次子绵宁身先扞卫,忠孝兼备,可嘉之处,笔不能宣。嘉庆帝把扞卫紫禁城的首功算到绵宁头上,明显言过其实,这也可能有他深刻的用意。随后,封绵宁为智亲王。
其次,将负责紫禁城守卫的各级官员革职,听候查处。
最后,责成北京方面严拿残余天理教徒,尤其是紫禁城内外必须彻底详查,不许放过一名天理教徒,并指示加强紫禁城、圆明园等地的警卫。
十七日,嘉庆帝向全国发布他的检讨书--《遇变罪己诏》,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叙述事变经过
第二,表示对这场事变的不理解,因为就算自己没给老百姓做什么好事,毕竟也没有害民的苛政,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打击?第三,痛骂清政府各级官员,指责他们“因循怠玩”,“悠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责问“诸臣若愿为大清国之忠良,则当赤心为国,竭力尽心,匡朕之咎,移民之俗若自甘卑鄙,则当挂冠致仕,了此一身。切勿尸禄保位,益增朕罪。笔随泪洒”。十九日,嘉庆帝终于回到了北京,清晨时分,皇帝策马进入朝阳门,满朝大臣聚集在朝阳门御道两侧跪迎,现场气氛压抑而紧张。嘉庆帝不理睬迎驾的王公大臣,而是出人意料地下马,走向站在路边执行警戒任务的清军士兵,嘘寒问暖,士兵受此殊荣,激动不已。随后,嘉庆帝命群臣前往乾清门,跪听他的《罪己诏》。据史书记载,听完皇上的检讨书,群臣痛哭失声,哭得抬不起头来。
嘉庆帝命令开放北京的各个城门,以安人心。又听说在搜剿天理教徒的两天一夜里,士兵只吃了一顿饭,还是由好几个人分吃一个烧饼,根本不可能吃饱,立即下令要管士兵们一顿饱饭,并让御前侍卫亲临“会餐”现场监督,保证士兵确实能够吃饱。
二十日,嘉庆帝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根据当时在场的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这部书中记载,嘉庆帝说:“近日诸大臣因循怠玩,有为朕宣劳者,众必阴挤杀之,以致有此大变。”
又夸夸其谈:“前日朕闻报时,即命回銮,皇父陵寝在咫尺间亦不能谒。前讹言有贼三千,直犯御营之语,朕谕御前王大臣不必惊惧,俟贼果至,汝等效死御之,朕立马观之可也。”
嘉庆帝最后说:“我大清以前何等强盛,今乃致有此事,皆朕凉德之咎!”听到这里,群臣全都呜咽痛哭,叩头请罪。
二十三日,嘉庆帝在中南海丰泽园亲自审问这一事件的大逆要犯,御前侍卫佩刀环立,威风凛凛
文武官员分立皇帝两侧,庄严肃穆。其实,对这些犯人的审讯早已结束,嘉庆帝不过显示一次皇权的威严并作最后的宣判。首先提投靠林清的太监到堂。在这次事件中,一共有七名太监涉案,分别担任带路、接应等任务,一名在战斗中被击毙,其余六名太监早已吓得魂不附体,趴在地上,连呼主子饶命。嘉庆帝冷冷地说,你们是朕的内侍,但现在你们既然投靠了林清,咱们之间就不是主奴关系了,用你我来相称吧。我平日里是不是苛待了你们?
太监纷纷表示皇帝天恩宽厚,近日又加赏钱粮,怎么会怨恨皇上?
嘉庆帝追问既然如此,为什么投靠林清,要谋大逆!
太监伏地呜咽,不敢抬头,并对谋反之事供认不讳。嘉庆帝命令:每人重打四十大板,然后凌迟处死。
接着提林清到场,首先责问他谋反的动机。林清表示这一切都是天意,是“劫数”,一切在劫难逃。
问林清有哪些同党,林清毫不回避,直言相告。嘉庆帝再问身边的朝廷大臣,大臣向他报告有的已经正法,有的刚刚缉获,有的正在通缉。
嘉庆帝起身,宣布将林清凌迟处死,将首级在直隶、山东、河南三省邪教泛滥地区巡展,家属连坐,立即执行。此外,从逆人犯一律斩决,然后拂袖而去。几百名侍卫、官员簇拥皇帝回宫。
后来,嘉庆帝又对官员做了处分,很多官员被撤职充军。总管太监常永贵疏于约束,众多太监加入天理教,理应重惩,但能协同拿贼,功过相抵,免于追究。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那天身在北京但不到紫禁城与皇家共患难的大学士刘权之、刑部尚书祖之望、礼部尚书王懿修等人一律勒令退休。多半年后,嘉庆帝得知豫亲王接到举报不上报,将他革去了爵位。
几十名天理教徒打进了皇宫内院,交战两天一夜,搅得森严神圣的殿堂天翻地覆。在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嘉庆帝亲口承认这是“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而礼亲王昭梿干脆地说:“洪荒以来,有此事乎?”也就是说,这件事儿算得上开天辟地头一遭了。难怪嘉庆帝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痛哭失声,痛心疾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根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帝说:“朕虽未能仰绍爱民之实政,亦无害民之虐事,突遭此变,实不可解。”嘉庆帝找不出原因,最后把责任推给各级官员,说他们腐败,不负责任,导致了这场变故的发生。其实,官员们也不服气,当时满族大臣铁保私下不满地说:“我辈若此尽职,而皇上惟言丛脞,何也?”铁保的意思是说,我们已经够恪尽职守的了,而皇上光说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嘉庆君臣互相推诿,找不到问题的原因,在这个事件已经过去一百九十多年后的今天,是非曲直可能更明朗一些。首先,当时中国人多地少,无业游民增多,社会矛盾尖锐,斗争频繁,而当时国家没有别的渠道来疏通化解矛盾,一场较大规模的起义已经不能避免。对于嘉庆君臣来说,他们解决不了这些社会问题,惟一的办法就是采用镇压的政策。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实际上是在火上浇油,从这个大背景来看待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这一事件,可见它具有必然性。
其次,利用宗教、甚至迷信来发动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普遍现象。我们必须承认,宗教、甚至迷信对于发动、组织分散的农民确实十分有效,但是,有的时候,虔诚的信仰会蒙蔽理性的分析,这些信徒依仗神威可能会过于自信,从而做出超乎理性的举动。攻打紫禁城就是这样一个结果,要不是信了天理教,哪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会带领几十个人进攻国家的政治中心?这不是等于自杀吗!
最后,当时王朝腐败到连个大门也看不住的程度,如果东华门、西华门的官兵能将这几十名天理教徒阻击在紫禁城之外(应该具备这个能力),事情也不会发展到后来的严峻程度。所以,社会矛盾、宗教因素、王朝腐败三者一结合,就导致了这个事件的发生。
这一事件对嘉庆帝的打击是致命的,他不得不承认他改变不了王朝没落的大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高,难免走向懈怠。可以断定,以此为界限,嘉庆帝勤政图治的时代就算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