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以宗教为旗帜的规模最大的人民起义。又称法庆起义。北魏佛教盛行,而僧人内部政治﹑经济地位相差悬殊。孝文帝即位后,佛教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明显地表现为社会阶级的斗争。最高统治者有时支持某些僧侣讲道说法,又严禁另一些僧侣聚徒传教。部分僧侣颂扬明君有道的同时,另一些僧侣却公然毁寺烧经,举兵造反。延兴三年(473)沙门慧隐反。太和五年(481)沙门法秀于京都平城举事,参加者有官僚大族,更多的是平民和奴隶。十四年,沙门司马惠御自称圣王,起兵攻克平原郡。延昌三年(514),沙门刘僧绍起兵于幽州,自称净居国明法王。这些叛逆往往也是宗教上的异端,遭北魏政府的残酷镇压。在刘僧绍起兵失败后一年,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大乘教起义。
延昌四年六月,冀州(今河北冀县)沙门法庆﹑惠晖在勃海李归伯的支持下,率乡人起兵于武邑郡之阜城。法庆以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自号大乘。义军攻克阜城,杀县令,于煮枣城(今河北枣强)大败州军,斩乐陵太守崔伯驎。又回师北上,围勃海(今河北南皮北),克郡城。义军发展迅速,众至五万余。他们传言“新佛出世,除去众魔”,烧寺院,焚经像,杀僧尼。州军人无斗志,屡被挫败。七月,北魏以元遥为征北大都督,率军十万,东下冀州。冀州刺史萧宝夤启用当地豪强勃海李壁、封隆之等,会同长乐太守李虔,率州军配合元遥大军镇压起义。同时,北魏还派遣冀州大族清河张始均为行台,与勃海封津﹑高绰等在阵前招降。九月十四日,义军兵败,法庆﹑惠晖及头领百余人被捕殉难,义众被屠杀者以万数。北魏又派酷吏谷楷至冀州搜杀义军余众,李归伯约在此时被俘牺牲,百姓受害者甚多。大乘余部被迫渡漳水入瀛州。熙平二年(517)正月,义众突入州治赵都军城(今河北河间),焚烧州衙,但终于被镇压。
大乘教起义延续了近两年,兵锋及于冀﹑瀛二州的武邑﹑勃海﹑长乐﹑武垣四郡,义众最盛时达五万余。失败后,北魏政府为了强化这一地区的统治,割冀州的乐陵郡﹑瀛州的浮阳郡另置沧州,同时给予赈恤,减免兵调,藉以缓和矛盾,防止起义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