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365足球投注,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抗战英烈李竹如:中国新闻史上牺牲的最著名烈士

来源:讲历史2015-07-31 15:01:30责编:桂婷人气:
字号:小号|大号
【内容导读】 李竹如,原名李贻萼,字世华,又名一凡。1905年1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利津县庄科村一个农民家庭。他先在家乡读完小学,1922年到1925年,在惠民四中读初中。…
 李竹如,原名李贻萼,字世华,又名一凡。1905年1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利津县庄科村一个农民家庭。他先在家乡读完小学,1922年到1925年,在惠民四中读初中。这时,王烬美、邓恩铭等共产主义分子在山东各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党组织,李竹如在这里开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
1925年春节,李竹如回家过年,他在自己家的大门贴上了“马列传天下、世界要大同”的对联。这副与众不同的对联,引起乡亲们好奇的议论。虽然人们陌生,但是马列主义毕竟第一次来到这个偏僻的农村。这年夏天,李竹如在惠民四中毕业后,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高中,后来由于学校停办,又进入济南正谊中学读书。
1927年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无数共产党员和进步志士惨死屠刀之下,一些意志薄弱者纷纷脱离革命队伍。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下,李竹如却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和正谊中学的进步青年朋友,集资办了一个油印的《竞进》周报,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1928年,济南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李竹如亲眼目睹了日军残杀中国军民、奸淫掳掠的暴行,他悲愤地离开被日军侵占的济南,回到家乡利津。
这时,日本人占据济南,军阀张宗昌已经逃走,而蒋介石的军队尚未接收山东,山东的一些偏远县城一时成为空白地带。李竹如利用这个机会,在利津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并针对县财政局长纪鹗元的恶行,提出“打倒土豪劣绅及大恶”的口号,张贴出“打倒封建地主,取消苛捐杂税”的标语。他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经常在县城文庙东厢房里集会,一个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在利津县兴起。
抗战英烈李竹如:中国新闻史上牺牲的最著名烈士

但时隔不久,国民党反动势力在利津掌了权。他们排除异已,镇压进步人士,关上城门抓人。李竹如被列在捕人名单中,幸亏几位乡亲用绳子将他从城墙上吊下,逃出城外才免遭被害。他再次来到南京,考进中央大学法学院政治系学习,在这里,他一边读书,一边从事革命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各城市学生请愿、罢课、示威等抗日爱国活动风起云涌。李竹如积极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地抗日救亡运动中,他努力从事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工作,党支部的会议经常在他居住的那间校外平房里举行。
中央大学和南京各学校的学生,与从北平、上海、天津等地前来请愿的学生携起手来,涌向军警林立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冲进戒备森严的南京卫戌司令部,捣毁了诬蔑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央日报馆。南京国民党当局惊慌万状,竟下令对群众的爱国行动实行严厉镇压,他们还勒令中央大学等校停课,提前放假。时任南京中央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的李竹如,回山东尚未返校时,南京中共地下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市委负责人和中央大学的几位党员相继被捕。李竹如已无法在南京立足,只好暂时到山东省立济南第一乡村师范学校任教。当时,济南一乡师党的力量很强,中共山东省委和济南市委的许多负责人,都是从这个学校的共产党员中选拔的。李竹如一面在这里教书,一面准备出版报纸,进行革命宣传。他们为报纸起名为《今报》,并找好了办报地址,但不久,白色恐怖笼罩了济南,国民党又在济南大肆逮捕进步师生,查禁进步报刊,一乡师地下党组织遭破坏,《今报》未能出版。李竹如只得去上海暂时躲避。
1932年8月,骄阳似火。李竹如偕妻子季华风尘仆仆由上海回到山东,到平原的山东第五乡村师范学校任教。当时在五乡师读书的大都是贫苦农家子弟,爱国热情很高。李竹如在该校用李一凡的名字与在这里任教的共产党员马霄鹏一起用公开的和秘密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抗日救亡,揭露蒋介石的反动面目。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学习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李竹如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他自编讲义和教材,对引用的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原文作出详细的注释。他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加之又有很好的口才,上课时常常离开书本讲述一些生动活泼的事例,开阔学生的眼界,因此大家都很愿意听他讲课。
李竹如除在课堂上宣传革命思想外,还在学校内组织思想进步的学生成立读书会,引导大家阅读马列著作和其他革命书刊。在李竹如的指导帮助下,读书会办得很兴旺,不久便发展到20多名会员,并建立了核心小组。会员自愿捐钱买书,互相轮流借阅,会员们阅读的书籍,主要有《资本论大纲》(日本河上肇著)、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苏联小说《铁流》、《母亲》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邹韬奋的文章或小说等。
这时,在李竹如的指导帮助下,平原五乡师建立了党的组织,培养马诚斋、张一粟、赵波、高峻岳等一大批进步学生走上革命道路。
李竹如在平原乡师站住脚以后,又在济南和友人创办了《新亚日报》。除担任教课以外,他又担负了报纸的编辑和撰稿,经常往返于济南、平原之间。后来干脆放弃教书,专门办报。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他利用这份报纸为人民呐喊。他曾用过许多笔名,在报上发表文章,揭露和抨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与“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后来,由于国民党的破坏,李竹如离开《新亚日报》,转赴上海。他在上海文化界一些朋友的支持下,在法租界萨坡赛路兴业里22号租了一间旧式的底层统厢房,又办起了一个四开、铅印的《文化报》。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为该报题了报头,李竹如担任报纸的主编。报社工作人员除一名做事务的雇员外,都是早年入党的革命知识分子。李竹如组织大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报,他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每期报纸都有他写的社论、评论和连载文章。该报用大量篇幅介绍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丁玲等几十位进步作家。鲁迅先生逝世时,李竹如亲自写了记述鲁迅先生葬礼的长篇报道,在《文化报》连载。《文化报》虽然出版时间不长,但它受到了广大青年读者的欢迎,除在上海销售外,还发行到北京、山东、山西、江苏、河北、河南、陕西等地。山东不少县城的学校都订了这份报纸。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向上海大举进攻,李竹如被迫离开上海,奔赴延安。他几乎没带什么行装,却带了一简蜡纸,一块钢板,还有一支刻字的铁笔。一路上,敌机轰炸,铁路、公路交通中断,他步行到了蚌埠,并在路上把一些知识青年吸收到自己身边。他把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油印成传单,沿途散发。他把结伴而行的知识青年变成了一支宣传队。他们经过江苏、安徽、河南进入山西,这支队伍也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当时的山西,正成为全国瞩目的战争舞台。一边是潮水似溃退的国民党军队,一边是大踏步奔赴抗日前线的八路军。李竹如在晋东南,遇上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一二九师部队,他便留了下来,做民运工作,在和顺县一带发动群众。1938年,党分配他担任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社社长。在报社,李竹如除亲自审稿撰稿外,还负责校稿、付印。在《中国人报》从油印、石印改为铅印时,朱德总司令和北方局的负责同志曾亲到报社祝贺。在大片国土沦陷的岁月,《中国人报》是一面大旗,是中国人在强虏面前决不低头、决不弯腰的象征。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

吴禄贞一生是怎样的?吴禄贞一生都做过哪些事?

吴禄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有薄田10亩,父亲为私塾老师。少年时,吴禄贞就读于父亲在武昌的梦泽书屋,他擅长诗文,对西学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