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流行一种调侃的方式叫“排调”,是先秦时受俳戏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滑稽对话,到三国时形成了一种士大夫阶层中调侃取乐的习尚。《三国志》以及裴松之为其所作注中记载了很多曹操、孙权与臣下的幽默故事。比如说曹操,“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投杯案中,肴膳皆沾洿巾帻。”(《三国志·武帝纪》)
《三国志·王粲传》中还记述了一段曹丕与署吏刘桢在一次通信中的幽默故事。原文出自《典略》:文帝尝赐桢廓落带(廓落,大、松散的意思),其后师死,欲借取以为像,因书嘲桢云:“夫物因人为贵。故在贱者之手,不御至尊之侧。今虽取之,勿嫌其不反也。”意思是曹丕曾赐予刘桢一条服饰上的大带,因为做带的师傅死了,想拿回来做个样式,所以写了一封开玩笑的信:物因人贵。由于在你这个下人手里,所以不在我身边。今天要回来,可别怪我不还给你了。
刘桢作为当时有名的才士,而且与愽好文采的曹丕、曹植“同声相应”,经常在一起谈文饮酒,当然不会甘拜下风,随即写了一封“辞旨巧妙”的复信。信中说:“桢闻荆山之璞,曜元后之宝;随侯之珠,烛众士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鼲(hún)貂之尾,缀侍臣之帻:此四宝者,伏朽石之下,潜污泥之中,而扬光千载之上,发彩畴昔之外,亦皆未能初自接于至尊也。夫尊者所服,卑者所修也;贵者所御,贱者所先也。故夏屋初成而大匠先立其下,嘉禾始熟而农夫先尝其粒。恨桢所带,无他妙饰,若实殊异,尚可纳也。”
刘桢所说的四宝,一为荆山之璞。就是春秋时卞和在楚山(今湖北南漳县)发现的“和氏璧”,展转到了秦始皇手中之后,由李斯刻上了“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八个字而成为玉玺,即皇帝之印。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时,命安阳侯王舜逼孝元太后交出玉玺,孝元太后怒掷玉玺于地,摔掉了一角。二为随侯之珠。故事说随国的随侯一次出游,看见一条大蛇被人打伤,就叫随从给蛇涂上药包扎起来,然后送入草丛中。大蛇伤愈后,衔来一颗宝珠吐到随侯的堂外,说“我是龙王的儿子,感谢君救命之恩,故来报德。”后来用随侯之珠来比喻珍贵的物品。三为南垠之金。指南方即荆扬一带所产的铜,古时叫南金。郑玄曾说:“荆扬之州,贡金三品。”孔颖达“谓金即铜”。当时用来制作首饰。四为鼲貂之尾。鼲貂的皮毛十分珍贵,当时侍臣常以其尾为帽子上的装饰。
刘桢说完了四宝之后,又说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尊贵者所穿的所用的,都是所谓卑贱者制作的。正如大殿刚建成的时候是工匠先站在下面,粮食成熟以后是农夫先品尝了滋味。最后开玩笑说,可惜我这条带子,实在没什么特别奇妙的地方,如果真像四宝那样,留下也行。
玩笑可以开,规矩却不可坏。就是这个刘桢,有一次与曹丕等人“酒酣欢坐”,曹丕让夫人甄氏出来见大家。“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这就犯了不敬罪,差点丢了性命。曹丕当了皇帝之后,与他最亲近的宠臣吴质等欢会的时候,让郭皇后出来见大家(此时甄氏已亡),特意告诉吴质:“卿仰谛视之。”意思是你可以抬头看皇后。如果没有此旨,只能伏地低头,否则就是违法。
左良玉是明朝将领,多次与农民起义军征战,到了后来他拥兵百万,成为南明朝廷最重要的倚仗。这位将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对于他...详情>>
亚美尼亚特种兵在武装部队情报局成立纪念仪式上,表演生吃活兔、头顶碎大石、刀扎肚皮、脚上点火……精彩与彪悍程度令人乍舌。相...详情>>
征方腊会老,梁山众将十去七八,战死者、病死者不在少数,那么作为梁山108将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好汉鲁智深,他的归宿在何处呢?为...详情>>
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官的地位很高。在当时的京城开封,许多国家公务员追求享乐和奢侈的生活,娶小老婆和包“二奶”的国...详情>>
吴禄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有薄田10亩,父亲为私塾老师。少年时,吴禄贞就读于父亲在武昌的梦泽书屋,他擅长诗文,对西学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