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时候称妻子为内人,所以人们便把丈夫惧怕妻子称为惧内。古来近来惧内的人不在少数,诸如定鼎东南的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出将入相的大隋靠山杨素(关于杨素,请见由[甜心即可]撰写的《他才是大隋的靠山!后世却称其为乱国奸臣》一文),扫倭荡寇的爱国将领戚继光等人,但如果根据现有文献记载,那么史上惧内的第一人,非手持鱼肠刺杀吴王僚的专诸莫属。许多人可能会感到诧异,专诸被后人称为“四大刺客”之一,勇猛非凡,雷霆一击,用鱼肠剑刺死吴王僚,怎么也会是惧内之人呢?还有作为一介刺客的专诸为何被后世所颂扬呢?
据文献记载,专诸是春秋时期吴国堂邑人,生年不详,屠户出身。说专诸,必须提到另外一个人——伍子胥。公元前522年在楚国为官的伍子胥一家因得罪楚王,父兄被杀,孤身一人逃到吴国,见到了吴王僚,提出希望吴国出兵讨伐楚国。而公子光却对吴王僚说:“伍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杀害,劝大王讨伐楚国是为了报私仇,此时攻打楚国未必能成功。”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熊心,想杀掉吴王后自立为王,但又不能说穿此事,于是他便退居田野,寻求猛士相助公子光。伍子胥一下子就想到了当初自己刚来到吴国时,遇见的一个人,此人便是专诸。当时专诸正准备和人打斗,专诸“有万夫莫当之气”,一场激斗在所难免之际,却因为一个人的到来,瞬间云消雾散,此人就是专诸的妻子。
听到妻子的呼喊,专诸立马转身回还。伍子胥十分纳闷,就上前询问,“何夫子之怒盛也,闻一女子之声而折道,宁有说乎?”(你那么生气,听到一个女子的呼喊就消停了,这是什么道理呢?)专诸却说:“子视吾之仪,宁类愚者?何言之鄙也?夫屈一人之下,必伸万人之上!”(您看我的仪表,像那种愚昧的人吗?说话怎么如此粗浅呢?屈一人之下者,必伸于万人之上!)听了这话,伍子胥更觉此人不凡,仔细端详他的外貌,只见专诸“碓颡而深目,虎膺而熊背”。伍子胥觉得此人是勇士,便与他结为朋友。所以当他推举田野时,最想到了专诸,于是就把他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礼遇专诸,将他待为上宾,并敬奉其母。
于是公子光便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专诸。原来老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为诸樊,也就是公子光的父亲,其他三子分别为余祭、夷眛、季札子。由于四子中季札子最为贤明,于是采取了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诸樊、余祭、夷眛先后继位。结果夷眛死后,季札子却不肯做国君,流亡国外。于是吴人就拥立夷眛的儿子僚为国君。而这种传位方式显然令公子光非常不满,他认为既然季札子不愿继承王位,那么他作为诸樊的儿子,王位理应由他继承。专诸因为得到公子光的厚待,因而愿意为他出头,同时他又得知吴王僚贪吃,而且特别喜欢吃鱼,于是去太湖学习做烤鱼,三个月后学成归来,等待时机。
公元前518年吴楚边境的两个女子因为采桑叶发生争执,竟然引发了两国的战争。此后吴、楚两国战争不断。公元前515年楚平王病死,吴王僚决定趁机讨伐楚国,于是他派遣自己的同母兄弟掩余、烛庸出兵伐楚,派遣季札出使晋国,观察诸侯的动静。然而楚军却截断吴军归路,此时吴王僚的亲信在外,朝中无人,时机终于到了。伍子胥马上面见公子光说明形势,“今吴王伐楚,二弟将兵,未知吉凶,专诸之事于斯急矣。时不再来,不可失矣!”公子光也非常同意伍子胥的看法,便对专诸讲了这件事,专诸毫不犹豫,慨然请行,说道:“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後。方今吴外困於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称谢:“光之身,子之身也。”
当年4月公子光在府中密室安排甲士,大摆酒宴邀请吴王僚赴宴。吴王僚也有些担心,便对母亲说了这件事,母亲劝他不可不防,于是吴王僚身穿三层软甲,派兵陈列于道旁,从王宫大门到公子光家门,台阶、坐席旁,都布满吴王僚的亲信,卫兵手持长戟的夹道护持。吴王僚到后,双方觥筹交错,推杯换盏,酒酣之际,公子光借口足疾,需要裹足,于是趁机退入重兵保卫的密室之中。而专诸依计将鱼肠剑放进烤好的鱼的腹中并送了上去。当走到将吴王僚前,专诸突然撕开鱼肚,迅速拿出鱼肠剑刺向吴王僚。鱼肠剑穿透三层护甲,“贯甲达背”,吴王僚当场毙命。此时吴王的侍卫才反应过来,一拥而上杀死了专诸。而趁吴王僚的部下混乱之机,公子光的甲士杀出将对方一网打尽。
此后公子光继承吴国王位,是为吴王
阖闾,也就是吴王夫差的父亲。吴王阖闾在
伍子胥、孙吴的辅助下,大败楚国,称霸一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另一种说法的春秋五霸)。当上吴王的公子光没有忘记
专诸,他下令将专诸的儿子专毅封为上卿。至于当初专诸为何会因妻子的呼喊而归,还存在着一种说法。说专诸妻子手里拿着他母亲的拐杖,而专诸为人十分孝顺,见到拐杖如同见到母亲,所以才乖乖跟着妻子回家。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这是这些刺客们用生命实践的人生信条,也是现代人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很难看到的一幕,所以人们今天对专诸这类人的行为很难彻底理解。司马迁曾这样评价专诸等人“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