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365足球投注,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端午节的来历:粽子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

来源:讲历史2017-06-22 09:15:31责编:尼威亚人气:
字号:小号|大号
【内容导读】▌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1.jpg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jpg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3.jpg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4.jpg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有很多种说法——


▌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5.jpg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古时候的人们把端午看成是毒日、恶日,随着时间推移,至今仍然流传和保存了许多在端午这天驱邪、解毒、求平安的习俗,比如饮雄黄酒……世易时移,现代人该如何在这一天“辟邪”祈福?我们来看看古代人“驱邪”的方法。

6.jpg

▌端午在古代被认为是“恶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古代人过端午驱邪方法

1、将艾草插在门口,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

2、淘米水放入几滴风油精洗净拖把,将宅内地面打扫干净,卫生、醒脑、防蚊虫。

3、取午时(11:00—13:00)水用器皿装好,放到神台24小时后,子山午向(坐北朝南)将器皿中的水放到午方(正南)窗下助财,放入坤方(西南)催文昌利脑利思考。

4、将葫芦各放入震方(东屋)、乾方(西北屋)镇宅化煞,利子、利老人健康。

7.jpg

很久很久以前的课本上说过:粽子是用来纪念投汨罗江的屈原的。

鱼翻了好些资料,找到沪版第四册小学语文上写道: 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提出过许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人们怀念他,崇敬他。两千多年来,每年端午节,大家把粽子投入江中,作为敬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粽子的由来。

几句话概括一下屈原其人: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他的一生正巧赶上战国时期著名长篇连续剧《合纵联盟之楚秦恩怨》。当秦国揍楚国的时候,爱国的屈原为楚国立下战功,同时也在政治上实施新政。与很多改革家一样,新政得罪权贵让人怀恨在心(这似乎是改革家的必经之路)。当楚国和秦国休战期间,他就跟着倒霉被流放了。

后来楚国在秦国作质子(质子:人质的意思,战国时期流行的和平交换方式。嬴政他爹就是秦国押在赵国的质子)的太子打死了秦国一大夫,跑路回了自己国家。秦国发火了,楚国犹豫了,屈原就写了《离骚》抒发感情。过了些年头,屈原从流放地回来,没有拉住前往赴秦国外交会议的楚怀王,结果老板楚怀王被抓走了,一年后挂在了秦国。屈原又被流放了。公元前278年,秦国再次攻楚,占领郢都,新楚王被迫迁都陈。屈原心灰意冷,感觉回不到过去那块土地了,写下了《怀沙》后,跳汨罗江去世了,享年62岁。

粽子究竟是纪念屈原,还是纪念伍子胥?

香草美人这么美妙的名字,给屈原是最合适的。因为汉·王逸《离骚序》中就是这么形容的:“《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

这么看来,粽子是用来纪念在汨罗江自杀的屈原。当然,在野史中也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说是屈原不是自杀,是被人追杀,原因是他与前国王宠妃郑袖有暧昧。证据是对《湘夫人》这部作品的分析判断。龙舟赛就是情景再现,只是这样的说法,并没有得到任何正史的承认。

最早关于粽子的起源。出现在《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那么究竟是谁记录了粽子与屈原的关系呢?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南朝是在晋朝之后,那么在晋朝以前是没有任何记载把屈原与粽子连起来了。不过,中国很多传统节日也是口口相传,并且爱好用典,这对弘扬中国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屈原作为爱国典范,与粽子扯出关系,算得上是一种民间的精神需求。

8.jpg

那么,粽子怎么又和伍子胥扯上关系了呢?

这个就得回头看另一个历史名人——伍子胥。伍子胥也是楚国人,不过,他比屈原更早。他出生在春秋时期。鱼也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大夫的儿子,算得上是士族贵族了。他出生恰逢了春秋时期大片《吴越春秋》,老爹和哥哥被楚国国王给杀了,逃到了吴国,跟了吴王阖闾(当时还是个小王子),帮助阖闾做了吴国国王,成了举足轻重的人。也在征伐楚国的时候把仇人给鞭尸了。不过,吴王的儿子夫差接管吴国之后,看他不顺眼了,尤其是在放勾践这件事上产生了重大分歧。后来,吴王夫差听信他人谗言,认为伍子胥要造反,于是,赐属镂剑让伍子胥自杀。

伍子胥交待旁人,说是把他眼睛挂城楼上看吴国怎么被越国干掉。夫差很生气,就把让人把尸体扔进了钱塘江。那一天,是农历五月五。

伍子胥是苏州的重要历史人物,传闻在伍子胥遇害前曾经关照过苏州的百姓要做好食物(这食物就是粽子)来躲避战祸灾害,所以,苏州纪念伍子胥,建设了胥王庙,还有胥山,胥门等。

王充《论衡》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苏州人过这个节,不但有竞渡和吃粽子的习俗,还要戴香囊、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额头画“王”字、挂钟馗像、悬挂菖蒲、给小孩穿黄布五毒衣裤、着虎头鞋、给孩子手腕等处拴上五色线等。

不管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还是纪念屈原,都是纪念一种爱国精神的。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