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365足球投注,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中国戏曲淮北梆子的简介 淮北梆子的发展历程

来源:讲历史2016-11-02 15:13:17责编:邓结人气:
字号:小号|大号
【内容导读】淮北梆子:也叫淮北梆子戏或沙河梆子,流行于淮北地区。由河南梆子流来,具体时间无法查考。据93岁老艺人王金法回忆:小时候听其师所言,清嘉庆年间有河南商丘唱梆子戏的…

淮北梆子:也叫淮北梆子戏或沙河梆子,流行于淮北地区。由河南梆子流来,具体时间无法查考。

据93岁老艺人王金法回忆:小时候听其师所言,清嘉庆年间有河南商丘唱梆子戏的杨坦等数人来亳州,临泉等地演唱,并设科班传艺。此后便长期在沙河一带扎根,发展,受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曲艺的影响,唱腔与原来河南商丘梆子有所不同,不分男角和女角,不分板式,长短句,唱时多衬哪,呀,唧,嗷,吼,咿,呜等虚字,这是艺人吸收地方小调变化而形成,称“沙河调”。因沿用河南梆子以枣木梆击节,又名沙河梆子。沙河梆子进一步发展,不仅在演唱时吐字巧,腔弯俏,亦且讲究偷字,闪板,灵活多变。红脸唱腔,吸收地方鼓书艺人的唱法,如半说半唱,先吐字后放腔,数十句连唱后拖腔而完毕,不受7字,10字唱词限制。弦乐伴奏,只用一把京胡(软弓)。

它的班社早期多以3,5人组成,不化装,不穿戏衣,坐在板凳上演唱,称“坐地梆子唱板凳头”。道光二十年(1840年),杨坦的徒弟沈万魁在临泉县韦寨集设科班,收徒20余人,授艺后,皆登台演唱,时称好唱手。沈的徒弟郝安荣(艺名郝大麻子),先后在后街,郭楼,涧头等地,连科13班,培养400余人,于是沙河流域及洪河南北,分别成立10多个班社。《阜阳县志》艺文八卷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颍西土坡集的周殿臣(又名周振清),组织30余人的小窝(科)班,聘艺人张蛮子,在土坡集连科三班,授徒130余人。

此时班社,已逐渐由“一蟒一靠一根笛,小旦穿箱自己的”状况,发展为生,旦,净,末,丑等分行当穿戴的衣箱,和八个场面敲打,弹拨的乐器。民国10年(1921年),沙河梆子发展南至商城,固始,北至宿县,徐州,西到陈州,商丘,东到淮北,凤台,班社多达60个。其中较有名的有阜阳县丁家班,临泉的武举班,界首的顾家班,蒙城的三元班。并出现了一批名演员,如唱红脸的胡法(艺名,又名胡玉顺),梅虎,顾锡轩(名群),唱黑头的有赵新顺,屈振海,旦角有李传续,朱秀林(艺名朱大鼻子),达鸡娃子(艺名),王金法(艺名胖丫头),王登科(艺名王大眼),皆是男性反串。女演员有顾秀荣(艺名顾大妞,是该剧种最早的女演员),顾秀清等。此外还有王振邦(人称活司马),李俊岭(艺名嗡倒山)等。其中著名的是顾锡轩,朱秀林,王登科3人,有3杰之称。沙河两岸流传民谣:“朱大鼻子王大眼,来了个顾群唱红脸”。30年代,沙河梆子开始进入中等城市演出,如王金法带领蒙城马家班到上海,南京,蚌埠等大中城市献艺。界首有顾家班迸入开封城市。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

历史揭秘:三国中最争议的将领是谁?

三国有很多有意思的人,也有很多颇受争议的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三国中最受争议的是谁?三国中,号称万人敌除关羽外,还有...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