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见的介绍日本发展的书,有两本。一本是美国作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另一本是
戴季陶的《日本论》。后者是一百多页的小册子,篇幅不大,名气却不小,被人评价为研究明治维新后日本发展的力作(包括内政外交政策制定的根源及日本人性格养成),其好评超越了《菊与刀》。
《菊与刀》写作背景
鲁思最大的遗憾是终其一生没去过日本,她对日本的观点和结论都是建立在文字材料或者访谈基础上的。
当时的亚洲依然保持着谨慎的封闭,反对变化,抵制改革则以中国等一系列东亚国家为甚。相比较下,原本中世纪愚昧落后的欧洲反倒最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破除了经济发展的障碍,欧洲表现出的繁荣与亚洲的沉寂在近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时光进入19世纪西方殖民者已经在亚洲很多国家建起殖民地,亚洲为自己的保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截止到二十世纪初印度已经被英国完全控制长达一个多世纪,印尼被荷兰人占领,菲律宾是美国人的殖民地,中国则是全部西方国家争夺较量的对象,众多被殖民国家中唯独没有日本!
近代日本国力的异军突起是举世瞩目的,通过明治维新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就实现了国富民强的目标。也是亚洲近代唯一一个成功走向对外殖民和以武力征服作为立国之本的军国主义国家。二战的爆发从主流观点来看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一场共同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日本挑起的太平洋战争也确实结束了西方国家对亚洲的殖民侵略。在战争初期,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打出的“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帜,在东南亚国家中起到了一种鼓舞人民的情绪。就像当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所说的那句名言“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一样,二战之初,日本政府也曾发出过类似的论调。可是随着战争深入,日本军残暴嗜杀的暴行表现在了对待殖民地人民的态度上。这使亚洲人民彻底失去了对于日本的期望,转而携起手来共同反抗日本,并最终取得了对日本的胜利。
不过日本军人在战争期间表现出令人恐怖的战斗力,顽强的意志,耐劳的精神都让西方国家为之震惊。此时人们才想起这个人口数量如此之少偏僻小岛国竟能爆发出如此力量,的确是值得做深入的研究。
鲁思的书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完成的。
《日本论》扎实基础
而戴院长呢?其成长经历与鲁思有很大的不同。戴出生于1891年,此时的中国正处于被列强瓜分的巨大威胁之中。甲午战争后,中国留学生出于对日本迅速崛起的一种反思,开始把日本作为进修的目的地。戴于15岁那年也赶赴日本留学。此时日俄战争刚刚结束,日本打败俄国,获得半个库页岛在内的部分远东领土,而且取代俄国获得了在东北境内的筑路权,日本国内一片欢腾,中俄却备受打击。
戴院长在日本留学阶段对日本社会和普通日本民众都做了深入的实地观察。因经费问题,戴没有完成学业便回国。他人生中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都是在日本完成的,据说戴的日语好到住在他隔壁的日本人都听不出他是一个中国人。回国后的戴跟随
孙中山先生走南闯北,参加了许多重要事件,例如二次革命,护法运动以及《民权报》的创办等。孙中山多次往来于中日之间,每每来到日本,戴必是随行人员之一,孙中山与许多日本政要之间的会晤与交流,戴也是作为翻译而参与其中。在这些外事活动中戴与许多日本领导人如桂太郎、犬养毅、田中义一、秋山真之等结下了深厚的个人友谊,是中国
近代实实在在的“日本通”这样一个有着如此阅历的人写的关于介绍日本的书自然是权威的和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