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24年(公元219年)冬,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庞德之后,遭到江东集团偷袭,后方公安,江陵等重镇落入敌手,腹背受敌之下,关羽军团土崩瓦解。十二月,关羽及其子关平等于临沮被俘,随后遭到处决,传首于曹操。
从大胜到大败,从军锋直逼许都迫使枭雄曹操都准备迁都,到全线崩溃兵败身亡丢失荆州。前后不过半年。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巨大的反差,在历史上虽非特例,但也确属罕见。探究关羽集团覆亡之谜也成为了各历史学家的兴趣。
总结一下,目前有三种说法:
第一:认为关羽骄傲自大,“性妒前”“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不善于处理内部关系。同时粗暴拒绝孙权主动提出的联姻提议。
第二:认为诸葛亮该负责。从水淹七军到兵败身亡,长达半年的时间内,成都方面未出一兵一卒支援关羽,这种现象太过于反常。而作为刘备身边的智囊,亲自制订“跨有荆益”的集团版图的诸葛亮,面对荆州的风云变幻,竟然不向刘备提出一字半句的判断和建议,这更加反常。原因很简单:诸葛亮胸怀大志,不希望自己仅仅是刘备身边的接近秘书一类的角色,而很长一段时间都只能屈居第三把交椅。关羽成了他必然逾越却又难以逾越的一道障碍。
第三:认为是刘备的责任。不发兵援救关羽不是诸葛亮能够左右的,而大权在刘备手中。刘备的用意是借江东集团除掉关羽,以巩固自己的集权统治,更主要是为自己的继承人(刘禅)扫清障碍。但这层说法也颇让人玩味:该怎么看待刘备于关羽“名为君臣,实犹父子”“恩若兄弟”的亲密关系?第二,以这种方式除掉关羽,其代价必然是将荆州“送”给东吴,牺牲未免太大了点。
但是,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三个观点。
首先:要分析关羽和刘备的关系。千百年来,关羽被视为忠臣义士的典范。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关羽在公是刘备的下属,臣子;在私是刘备的义兄弟(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结拜)。但实际上,很多人都忽略了关羽和刘备之间的另一层关系:合伙人关系。
早在刘备“于乡里合徒众”拉队伍的时候,关羽就作为一个合伙人的身份出现了。“羽,飞为之御侮”刘备无官无爵无名无财,单凭一人创业,是十分艰难的。史书记载关羽,张飞如此侍奉刘备“而稠人广座,侍立终日”,这种情形发生在刘备做了平原相之后。这是否意味着刘备,关羽,张飞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合伙人转为上下级了呢?没有。“侍立终日”只发生于“稠人广座”之中,一旦到了私下,状况就不同了。变成了哥仨同床共枕,“恩若兄弟”了。“稠人广座”之中的恭谨与卑顺虽然不是完全的虚情假意,但也有很浓厚的作秀成分。共同创业也得在外部交涉,内部管理的时候有个领导,哥仨中,刘备学历最高,年纪最大,理所当然他是老大。建安四年春,刘备背叛曹操,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后,“使羽守下邳,行太守事”,“以羽领徐州”,刘备自己则返回小沛(豫州境内)。关羽领有徐州,而刘备自己身为豫州刺史,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显而易见。建安十三年,刘备自樊城撤离,避曹操之锋芒。自己率步骑兵团由陆路南赴江陵,关羽率领水军顺汉水南下夏口,这种分工又是一种平等关系。定川之后,刘备拜关羽“董督荆州事”。“董督”者,全权管理也。此时刘备集团仅有益州,荆州之地,刘备自己直接据有益州,而将老根据地荆州(不完整),这种利益分工有一次体现了平等合作的关系。
再则,建安十九年,刘备围成都,马超来投,随后刘璋投降,益州平定。马超的到来似乎让远在荆州的关羽颇为不爽。“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也有很得体的回答“孟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鲸,彭之徒,当与翼德(张飞字)并驱争先,犹未及髥(关羽)之绝伦逸群也”。得到回信,关羽“省书大喜,以示宾客”。
这件事情,第一感觉是:关羽过于自负,骄傲,诸葛亮为人圆滑。但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人善知:第一印象往往是假象,这是读史的基本经验。
成都顺利投降,马超功不可没,所以刘备予以嘉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不久就发生关羽“问马超”之事。这两者其实是有联系的。临沮是荆州南郡域内,属于关羽的辖区。日后关羽父子也是葬身与此。刘备既然已经拜关羽“董督”荆州,却又在这个时候将马超这颗钉子安插在临沮,关羽恐怕不会乐意。关羽去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是一种关羽遮遮掩掩,半掩琵琶,另有深意。这是对刘备安插马超“督临沮”的不满。显然,诸葛亮自然也读出了这一层意思。
左良玉是明朝将领,多次与农民起义军征战,到了后来他拥兵百万,成为南明朝廷最重要的倚仗。这位将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对于他...详情>>
亚美尼亚特种兵在武装部队情报局成立纪念仪式上,表演生吃活兔、头顶碎大石、刀扎肚皮、脚上点火……精彩与彪悍程度令人乍舌。相...详情>>
征方腊会老,梁山众将十去七八,战死者、病死者不在少数,那么作为梁山108将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好汉鲁智深,他的归宿在何处呢?为...详情>>
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官的地位很高。在当时的京城开封,许多国家公务员追求享乐和奢侈的生活,娶小老婆和包“二奶”的国...详情>>
吴禄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有薄田10亩,父亲为私塾老师。少年时,吴禄贞就读于父亲在武昌的梦泽书屋,他擅长诗文,对西学充...详情>>